

教育行業迎來了發展轉折點,人對世界的認知也是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VR、AI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線教育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美好的前景也讓其成為了各方資本競逐的目標之一。數據顯示,2020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2.96億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330億元。
不過,在今年之前,在線教育這一模式的接受度其實并不高,在線教育原本滲透率不足10%。
1月27日,教育部發布《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學生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中性活動。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這一決策成了倒逼中國教育企業進行徹底改革創新的重要源動力之一。
超長寒假是在線教育的重要轉折點。經此一疫,在線教育的滲透率未來將可能很快達到20%甚至更高。
滲透率數值的巨大變化揭示了一種社會現實和發展趨勢,而在人的思想層面,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破除根深蒂固的守舊觀念,接受和包容新事物的一種勇氣。
技術,在此體現價值
近一個月,直播翻車場面也很壯觀。
2月16日,在線教育平臺慕課網崩了;緊接著,2月17日早上,一條“學習通崩了”的熱搜突然出現……這當然不是個例,包括學而思網校、跟誰學等頭部教育公司在內,很多公司在直播上課的過程中,都遭遇了登錄難、高卡頓、后臺崩潰等問題,教育平臺們正與越來越龐大的用戶流量焦灼對抗著。
辯證地看,遠程辦公、直播課程等相關教育產品的崩潰,既是行業迎來發展的前兆,但同時也為相關企業提了個醒。
行業人士認為,“想要借東風趁勢而起,勢必要對自家產品有更高要求,同時有更長遠的布局。”
因為隨著直播業務的不斷發展,用戶對直播過程中涉及的觀看體驗、交互體驗、使用體驗等只會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對現狀進行分析,對不同的用戶人群進行精細劃分,對相關技術研發加大投入,從實踐層面來看,這是保障直播服務穩定性的基礎。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教育的表現形式在不斷進化,目前在線教育結合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在教育領域做了很多圍繞授課形式、授課效果上的創新。
這些創新是有利的,也是耗資巨大的。
以新東方在線為例,其2020中報顯示,相關研發開支達1.29億元,占營收的比例超過了五分之一。從資金投入上看,資金規模較小的在線教育公司將面臨難以避免的困境,這不應該被理解為是件無奈的事情,這是提醒,是倒逼。
另外的積極的方面是,未來的5G技術以其廣而告之的優勢將給在線教育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體驗,從而為整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希望。
規范是個什么鳥?
為保障全國學生“停課不停學”的需求,很多相關企業基本處于連軸轉的加班工作狀態中。
有專家提醒:“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需要依據在線教育的特征,盡可能先建立行業規范,并引導整個行業遵守規范。應該強調先有規范,再使用技術。如果先使用技術,沒有規范,就容易出問題。”
規范是一種強制的手段。但是,企業更需要調動出自身的強大使命感,因為企業提供的服務不僅僅涉及教學的效果、登錄課程的方式等一些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它也或多或少關系到自身對屏幕另一端孩子們的潛在長遠影響。
不論何種教育形式,線上、線下,PC端、移動端,K12教育、大學教育,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何,情為何物,義為何物,心為何物,我為何物,商業模式為何物,一切運營為何物,任何行業成為領導者,都不一定是靠規范。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