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汽車之家李想身價有多少,李想個人資料與創業經歷分享


    專訪李想:從汽車之家到車和家,我所有的選擇都在乎輸贏

    十多年前,李想帶著“80后創業者”的標簽走入人們的視線時,還帶有一絲青澀。如今經歷了3次創業,他已經是一位成熟自信的企業家。帶來這種變化的,除了時間外,還有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務實風格。

    在一條李想的微博下面,有網友借用羅永浩的金句“我不在乎輸贏,我只是認真”做了評論,李想回復:我只在乎輸贏。

    輸贏與選擇

    在外界看來,李想似乎沒有輸過,高中的時候就在雜志上發表電腦方面的各種文章,一月能賺2萬多稿費;19歲創立泡泡網,并把公司做到行業前三;24歲創立汽車之家,8年后,汽車之家成為了市值超過50億美金的上市公司。

    但是這一切都是在新的戰略投資和股份競購之前的故事。2015年6月30日,李想離開汽車之家的管理團隊,繼續擔任上市公司的董事。當外界對李想感到惋惜,認為這是一種創業的失敗的時候,李想巧妙地將這個結果視為一次選擇。

    在一篇文章中,李想寫道:“我創業的心態類比一下,就和談戀愛一樣,做一個事業的時候就全力以赴的去做,就和愛一個女朋友一樣。當我發現我的全力以赴和愛沒有結果的時候,沒有辦法達到我想要的婚姻和家庭的時候,我就會選擇放棄,全力以赴去尋找一個可以和我組建家庭的愛人?!?/p>

    在輸贏面前,選擇的價值在于,它能否帶來更光明的未來。在那一刻,車和家的出現,讓人們忘記了李想和汽車之家的故事,只記得李想對智能汽車十足的熱情和篤信。

    離開汽車之家4個月后,李想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招聘信息,同時宣布自己開始了第三次創業。李想先是謙虛地表示“不敢承諾太多”,緊接著給出了兩點保證:

    1,這將是你從事汽車行業以來最淋漓盡致地發揮才能和快速成長的一次;

    2,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這將是你一生中最值得回憶的美好經歷和事。

    車和家:不僅僅是造車,更要改變未來的出行

    在由沈陽市政府和正和島聯合主辦的“2017正和島全球創新大集”上,比較有意思的環節是“代際論壇”,分別出生自50、60、70、80、90年代的企業家上臺演講,并由前一位演講者向后一位提出問題,后一位當場作答。

    物靈科技CEO顧嘉唯向下一位登臺的演講者提出的問題是:離開汽車之家后,為何選擇創立車和家,車和家現在做得怎么樣?

    在熱烈的掌聲中,李想登上了舞臺。他知道人們對他的關注點在哪里,創立汽車之家和車和家的經歷,使他成為中國最能類比埃隆馬斯克的人物,他干脆利落地告訴主持人,我要回答的問題全部在我的PPT里面了。

    理解車和家,也許要從李想的第一次出發開始。

    在PC互聯網時代,做到行業前三的泡泡網被李想視為三流生意;汽車之家盡管做到了行業第一,并成功上市,但也只能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二流生意;只有車和家,從一開始就做的是一流生意,因為他在引領一個新的時代。

    從一開始,車和家就將自己定位為“城市智能交通服務商”,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專訪時,李想認為這個定位絕不只是生產汽車和銷售汽車,而是要提高每一輛車的使用頻次,從而提升整體的交通效率。

    基于這個定位,車和家還要搭建自己的出行平臺。據李想介紹,這個平臺主要依照3種不同的場景去設計,然后配置不同的產品和服務。

    第一個是超過500公里的出行場景。500公里可能是一段回家的旅途,也可能是一幫朋友的自駕游,針對這個長距離場景,車和家面向多成員出行推出了大型7座SUV。而針對30-100公里區間的出行,目標是提升產品的體驗和效率,同時降低使用成本。對于短途,30公里以內的出行占據了80%以上,但卻一直缺乏一款高效的產品來占領市場。

    車和家看到這個痛點,著手開始下線生產短距離出行的產品(SEV)。這種車型車寬約1米,車長2.5米左右,如此小巧的SEV,一個普通停車位可停放4輛。其座椅采用縱式排列,前后兩座,車主可以利用手機遙控停車。里程方面,最高續航100公里,車內有兩個可手提更換的充電電池包,單個重約10公斤,220V/10V電壓都可充電。

    專訪李想:從汽車之家到車和家,我所有的選擇都在乎輸贏
    專訪李想:從汽車之家到車和家,我所有的選擇都在乎輸贏

    這款兩座車會先投到放歐洲的分時租賃市場,用戶可以在運營區域內任意地點取還,車輛的使用頻次可達到每天7-8單。李想告訴品途商業評論,由于中國的城市過于龐大,因此等模式成熟后,SEV的分時租賃會逐步進入中國市場。

    當汽車的保有量突破2億之后,人們面臨的難題不再是購車而是用車,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紛紛出臺搖號購車政策后,有買車需求的有很難有機會買車。滴滴出行在短短5年內成長為市值超過500億美金的公司,更是說明社會的出行效率太低,需求沒有被滿足。

    車企在布局智能汽車的同時,開始搭建自己的出行平臺也成為了一種趨勢。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制造商戴姆勒很早就開始布局Car2Go、Car2share等項目,上汽旗下的“e享天開”、力帆的盼達用車……都在證明,通過買車無法滿足出行需求,做平臺服務還有十分廣闊的市場空間。

    沒有把產品銷售作為主要目標,是車和家在對未來用車趨勢解讀后作出的決定。汽車之家的10年創業經歷,將李想從汽車愛好者轉變成了汽車研究者。

    在李想看來,無人駕駛實現后,車企和出行平臺將構成明顯的競爭關系。車企擁有車輛資源,有大量的數據和調度能力,以及保護用戶的安全機制,因此在做出行服務時具備巨大的優勢。

    李想認為,“未來出行企業和汽車企業會產生三種變化格局:第一是汽車企業去做出行,第二是出行企業去做汽車,第三是,出行企業和汽車企業綁定,進行緊密合作。”

    車和家的目標是2025年的時候,以上3個場景每天能覆蓋3000萬次出行,“考核我們的不是要賣出去多少臺車,而是看我們的車提供了多少次服務?!?/p>

    選擇做一種面向未來的一流生意,李想認為“選擇比努力重要”,但前提是要對選擇的對象有足夠的了解。

    超越投資人的期許

    造車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尤其在智能汽車來臨的時間節點上,造車不光需要傳統汽車生產的工藝,也不能缺少更先進的數據和算法等技術的研發,因此在互聯網公司宣布造車后,由于資金和技術人才的不到位,“PPT造車”的質疑從未間斷。

    車和家和蔚來汽車是普遍被投資人看好的兩家新型車企。前者是李想自己的公司,后者是李想投資的公司。這兩家企業被看好,跟李斌和李想在汽車行業的地位和影響力密不可分,他們能帶來的不僅是面向未來的戰略、行業的優秀人才,還有資本市場的認可。

    短短兩年時間,蔚來汽車背后已經有騰訊、百度、京東、紅杉資本、淡馬錫等知名企業和投資機構。車和家這邊也在9月8日剛剛完成6.2億元A3輪融資,在接受品途采訪時,李想透露,資金將主要投入車輛研發和渠道建設,在工廠投入方面,主要采取的是信貸的方式。

    在被問及投資方對車和家的期許時,李想自信地表示“沒有期許,因為我們永遠在超越他們的期許”,汽車之家的所有投資人都賺了非常多的錢,這成為車和家在資本市場最好的背書。

    專訪李想:從汽車之家到車和家,我所有的選擇都在乎輸贏

    9月16日,李想在朋友圈發布消息稱,車和家目前正在進行B輪融資,融資金額為30-40億元人民幣。如果這種融資速度讓你驚訝的話,那么他們受資本熱捧的程度會更讓你震驚。李想表示,“之所以在朋友圈說一下,是避免像A輪融資那樣,很多身邊熟悉的朋友想要投資,但知道的時候早已結束了。”

    布局智能駕駛:先解決兩個需求

    在今年大熱的智能駕駛領域,面向未來出行生活的車和家也有布局,在研發環節主要瞄準兩個目標:安全性和便利性。

    李想將自動駕駛分為高級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兩個部分,并認為高級輔助駕駛是車和家目前最重要的部分,公司在L2和L3(即限定條件下的自動駕駛級別)兩個級別上再做大量的投入和研發。這樣做的原因是,首先“要考慮車的落地和車主的安全”。

    實現了L2和L3,電子系統可以避免70%以上由于駕駛員分神和失誤帶來的嚴重事故,但是小刮小蹭仍然無法完全避免,但是這種事故對于人和車的傷害相對較小。

    在便利性方面,車和家尋求解決尋找車位和自動泊車,以及上下班堵車路段,控制車距和啟停等問題。

    L4自動駕駛級別涉及車規的激光雷達、帶安全冗余的轉向機構等技術,因此李想認為L4大規模的應用會在2020年之后出現,再加上軟件的迭代,他寓言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會在2023-2025年實現。

    2016年8月,車和家宣布投資20億元在常州建設SEV工廠,目前該工廠已經封頂,生產設備正在進駐過程中,未來可滿足20萬輛SEV的年生產需求。今年2月,投資30億元,規劃年產能10萬輛,占地面積將達45萬平方米的車和家第二基地項目也正式宣布立項,并在8月31進行了奠基儀式,未來將主要生產純電動以及增程式SUV,李想透露,這款車的上市時間在2019年上半年。

    專訪李想:從汽車之家到車和家,我所有的選擇都在乎輸贏

    場地和資金都到位了,車和家需要在保證產能之前,拿到生產資質。

    9月1日,車和家宣布與華晨汽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電動車的研發、供應鏈、制造等各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李想告訴品途商業評論,雙方的合作主要在三個方面:

    1,關于整個研發的合作:車和家看好華晨在車輛研發和傳統的制造工藝方面的優勢,而車和家在軟件方面占據長項。另一個考慮是車和家未來的終端能裝載在更多的車上。

    2,供應鏈方面的合作:面對新能源汽車,雙方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在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的采購上,用規模優勢提升在供應鏈的話語權,同時降低成本。

    3,與地方資源的合作:未來車和家做出行平臺的時候,需要更多的停車位、號牌等資源,如果有一家擁有地方資源的企業,無疑能在市場方面獲得更多幫助。

    從PC到移動互聯網,再到現在到人工智能時代,李想對每個時期的行業發展做了總結——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廠商的競爭更加趨于閉環,廠商不僅要研發手機,還要做軟件商店、云服務,甚至要做直營,閉環能更好地保證公司和用戶的每一個服務節點。

    “放在汽車上,我認為它對閉環的要求更高,因為它涉及生命安全?!避嚭图衣撌謧鹘y的汽車生產企業,也是在打造它的閉環。這時候再看“城市智能交通服務商”這個標簽,你會發現,車和家在造車之外的野心正在一一顯露,要造車,要賣車,要做出行平臺,規劃整個交通效率……

    PPT造車的輿論熱潮還未過去,很多人看到“車和家”三個字,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圈地做房地產生意上去,然而這個名字真正的由來是一種未來的理想生活主義。

    在李想的理解中,“汽車的未來形態會變成一個移動的房間”,是未來最重要的個人終端之一,與房間一樣,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私人空間。

    在知乎上有人問:李想為什么會成功?有人回答說他趕上了好時候,做了正確的選擇。

    這個回答沒有錯,泡泡網、汽車之家和車和家都分別踏上了三個互聯網時代的步點,李想也認可了“選擇比努力重要”的觀點。但是僅僅靠選擇和時機絕不可能讓石家莊少年變成今天的李想,在選擇的背后,也許有兩個特質能解釋什么比選擇還重要。

    1,“面對一個新生事物,不會去想太多,先去用它?!?/strong>

    李想是中國最早一批iPhone用戶、最早一批Windows用戶、中國首位特斯拉車主,樂于當別人眼中的小白鼠。“有時候是會成為小白鼠,但是當你真正接觸它之后,會有完全不同的認識和理解?!?/p>

    2,重視自我訓練。

    從進入職場的第一天起,就在管理層,這使得李想必須快速學習。李想曾在媒體上談及創始人需要具備5項特質,分別是學習能力、自信、戰略方向、堅持和利益分享。從泡泡網到車和家,同樣可以看出他是在行業變革的節點,準確地跳入了新的領域,這一切與重視自我訓練密不可分。

    之所以說李想是中國最能類比埃隆馬斯克,是因為雙方有很多相似點——都以結果為導向。雖然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走得更遠一點,但他從來都不是以消費者當下需求為出發點考慮問題,而是基于未來需求或終極需求來考慮產品策略。但在中美不同的社會環境里,中國的創業者需要更加務實。

    在務實的創業語境里,李想是赤誠的個體。他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是因為他在選擇前付出了足夠的努力,這大概是可以解答李想為何“從未失敗”的原因吧。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