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借回鄉探親之機,筆者對周圍鄉鄰隨機進行了走訪。當問及“如果你到當地金融機構取款,手續齊全的情況下卻三番五次取不出來,你該怎么辦?”鄉鄰給出的答案出乎意料,不少人脫口而出的居然是“找關系,通過熟人想辦法解決”,還有的表示,“找村委會或駐村幫扶工作隊,讓他們出面協調”。
無獨有偶。年初,人民銀行組織了消費者對金融機構的滿意度調查,通過對不同區域(城市、鄉鎮)的調查發現,農村消費者在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找銀行或金融監管部門,而是找家人或朋友。
縱觀時下有些農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受所處環境及自身狀況限制,這些人基本屬于弱勢群體,在與金融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不僅不善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更易成為不法分子緊盯的目標,在借貸、理財等金融消費活動中受騙上當。加強這些人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責任大、任務重。


近年來,在金融監管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各地金融機構尤其是農商銀行積極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將宣傳普及金融知識融入到日常工作當中,紛紛采取發放宣傳折頁、制作宣傳展板、送戲下鄉等方式,對農村金融消費者進行金融教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不過,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想要做到宣傳教育的全覆蓋絕非易事;另一方面,農商銀行等機構從事宣傳教育工作的人手有限,況且他們還肩負著其他諸多業務,這就使得宣傳教育工作的推進與當地農村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尚有許多農村金融消費者像筆者的鄉鄰那樣,對于涉及個人切身利益的金融知識掌握不夠,自主維權能力不強。


改變這種不良狀況,最主要的還是應當結合實際,努力做到適銷對路。作為各地農商銀行,有必要圍繞這么三個方面做細、做實文章:
實現技術賦能。開展農村地區的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固然需要農商銀行工作人員廣泛深入基層,面對面講解,然而在此基礎上,尤其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借之延伸觸角,使宣傳教育工作更有條件擺脫時空限制。為此,各農商銀行可充分利用移動網絡及社交媒介,通過相關APP、QQ、微信群以及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以美篇、漫畫、音頻、視頻、動畫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農村人群參與的興致,增進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找準適宜通道。在農村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可別小看了青少年、方言等通道。相關農商銀行不能只會說普通話。會說普通話固然十分重要,但對一部分農村群體而言,未免隔了那么一層。農商銀行不妨有意識地選派那些業務知識全面、善于與人溝通、會講當地方言的員工,讓他們通過親切的鄉音給村民授課、與村民交流。除此之外,還應當看到,在很多家庭,孩子的話家長更愿意聽,也更容易聽得進去。為此,金融知識宣傳有必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們求知欲旺、接受能力強,也樂于表現自己,通過他們將相關金融知識傳遞給其周圍的成年人,效果想必更好。
轉變固有觀念。通常情況下,農村地區更崇尚熟人關系,這種觀念在農村居民中根深蒂固。很多金融消費者對于像借貸、集資、理財等問題多停留在熟人間的往來上,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可主張的權利都處于較為模糊的邊界上。如此觀念顯然與現代金融消費要求不符,而且也易于出現糾紛、風險,損及一些農村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鑒于此,農商銀行可通過有針對性地選取生活中典型的案例,用活生生的案例來觸動農村大眾,使之不斷增強法規意識、權責意識,逐漸把對熟人無原則的信賴轉變為凡事注重規則,學會依法合規處理金融消費關系。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