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小胖的攝影器材都是以佳能為主(1DX2、5D4、6D2外加200mm以內紅圈定焦+大三元+大白兔+11-24),索尼為輔(A7M2,55mm F1.8、12-24 F4、24-70 F4),但這些年大法的進步算是有目共睹,所以小胖在用上幾年索尼A7M2后,前些天也算是義不容辭地升級到了A7R3,順帶購入了GM系列16-35、24-70、70-200大三元,再加上128GB UHS-II存儲卡,又趕在年前一口氣花了72000多(已經事先半夜找了個建筑工地挖了好多土,夠吃好久好久了)……前些天有朋友在評論區說小胖已經完全成了個器材黨了,這么多年來總算是有人把我給看清楚了,哈哈。


言歸正傳,我相信很多索尼全畫幅無反玩家都對大三元至少其中某一顆會感興趣,先說說它們最大的缺點潑個冷水,那就是價格非常不良心,大法家GM大三元正好完全跟佳能焦段一致,但16-35貴4000,24-70貴3000,70-200更是貴了多達5000,也就尼康的24-70 F2.8E相跟它差不多,但70-200 F2.8E電磁炮也要便宜1700。貴可以有理由有借口,比如上市時間都比較短,而且都是索尼的初代GM。但貴就是貴,這個沒啥好開脫的。
那么,既然貴,而且大家應該都知道無反可以說是最適合轉接的系統了,再加上小胖本身就有佳能單反大三元,為什么不選擇轉接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接其實是有妥協的,這種妥協一則是性能上,尤其是廣角鏡頭,邊緣素質會明顯下降;其次是操作手感的區別也很大,要是轉接環的性能會直接影響對焦等關鍵成像因素,所以轉接當然不是不可以,但要想要發揮出最好的成像水平,還是原生接口比較好,轉接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比如小胖可能就不會再買那么多FE卡口定焦鏡頭,有需求就轉接,大三元這種主力干活出片的(尤其24-70個16-35)還是不能馬虎。
GM鏡頭也就是Grand Master的縮寫,索尼稱其為G大師系列,定位功能類似佳能的L級紅圈,但級別更高,因為像16-35 F4等在佳能那里是紅圈,但在索尼這兒就只有大三元外加100-400,以及85mm F1.4、100mm F2.8 STF這6顆鏡頭屬于GM系列而已,換句話說就是代表索尼制造工藝巔峰的幾款產品,不過說實話,這幾顆鏡頭雖然歷史不長,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槽點的,接下來一個個來聊聊。


24-70mm:品控危機似已解除,成像一分錢一分貨
首先來說可能大家最關注的24-70mm F2.8 GM吧,這顆鏡頭是去年2月發布的,可以說是一顆非常年輕的鏡皇,去年剛推出不久就爆出品控問題,具體表現在70mm端全開光圈成像不實,需要大幅縮小光圈或往廣角端收一段焦距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在各種攝影論壇上也不算少見,但索尼從未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此前小胖的全品牌24-70 F2.8解析文章里也提到過這個問題,當時的評論區就有中招的朋友現身說法。那么時隔1年多之后,這個問題解決了么?


為了不被坑,小胖這次采購全都在線下完成,為的就是在買單前就看清楚到底有沒有問題,不過不知道是真解決了還是小胖人品爆發,開箱第一顆鏡頭在70mm F2.8就能保證銳利的焦內成像,哪怕邊緣也沒有出現成像不實或拖影現象,一片片樹葉都能清楚數出來。




24-70mm F2.8 GM整體分辨率還不錯,長焦端大光圈素質比較好,但色散(紫邊)控制能力說實話一般,上圖分別是24mm和70mm全開100%截圖,可以看到24mm端由很明顯的焦內倍率色散和焦外軸向色散,70mm端相對要好一點。


焦外算是大三元都會有的一個賣點,虛化效果奶不奶油這種仁者見仁的小胖就不吹水了,就從光斑來見真章吧。24-70在70mm端全開,光斑內層一圈圈的洋蔥圈現象比較明顯,高精度研磨的XA非球面其實也沒有吹的那么玄乎,洋蔥圈還是躲不掉,小胖手里這顆還存在一些比較臟的黑點,這說明在鏡頭工藝,尤其是非球面鏡片工藝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總體來說瑕不掩瑜,綜合素質毫無疑問是此焦段索尼鏡頭的最強水準。比起24-70mm F4或24-105mm F4來說基本是全方面壓制,一分錢一分貨。


16-35:廣角端與長焦端素質呈兩極化趨勢
然后是16-35mm F2.8 GM,這顆鏡頭的優缺點可以說是非常明顯,優點是廣角端F5.6或F8光圈分辨率很高,這讓它作為廣角鏡頭的主業——風光攝影可以說是手到擒來,結合A7R3的像素偏移功能,只要拍攝環境沒吹風,16mm數樹葉什么的可以說是非常愉快。16mm全開拍攝星空的壓力相對也比較小,但四個角落邊緣會比較容易出現點光源呈拖尾狀的慧差(如下圖),不過考慮到索尼微單鏡頭暫時還沒有比16-35mm F2.8 GM更強悍的選擇,所以也沒辦法咯。


這顆鏡頭最大的缺點是35mm端全開素質相當不穩定,考慮到很多人不會同時買16-35和24-70,更多還是傾向于以先買A后買B的方式入手。而同樣在35mm端F2.8全開,下面是對比圖:


中心部分截圖,仔細看兩臺空調外機的品牌LOGO,左側的16-35的明顯結像不實(上三腳架固定位置,均采用中心對焦點單次對焦并放大檢測是否對上,拍攝對象為與焦平面平行的房屋),24-70在35mm端中心部位成像很明顯要更清晰。


情況下,中心部分不如24-70@35mm,但整個像場的均勻度保持得還不錯。買16-35 GM的話35mm全開基本是人像拍攝的主力設定,而在這個焦段,它的成像素質還是有一些讓人擔憂,只能說是兼具,不算擅長。




色散控制還不錯,16和35端高反差邊緣也比較少有紫邊出色,對于強迫癥來說在色散上不會有什么問題,還算靠譜。


焦外效果方面,35mm稍稍短了點,光斑較小,湊合看吧,也還是能看到內部不算特別干凈清透,不過你可以說我是在吹毛求疵了,也不會誰都把光斑放這么大來看,甚至很多時候虛化都見不著光斑呢。但光斑也基本上是衡量一顆鏡頭鏡片結構、做工用料和光圈設計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可量化的點,因此也是不容忽視的。


70-200:好是好,但貴得太肉疼
最后才說70-200mm F2.8 GM,因為這個焦段相對而言更具備補充的性質,比較少有人會以它為絕對主力(街拍攝影師除外),而且別以為它是微單鏡頭就會輕便,實際上跟佳能小白兔和尼康電磁炮重量差不多,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16-35和24-70這兩顆鏡頭上,微單機身因為沒有反光鏡系統所以先天會稍微輕一點,但現在的設計也已經不再受輕薄化思維桎梏,大型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而鏡頭就更是完全跟同規格單反看齊了。




70-200mm F2.8 GM的設計挺人性化,腳架環旋轉更方便,而且遮光罩上還預留了偏振鏡調整窗口,純白鏡身的顏值挺高的(佳能的小白其實是米色,相對偏黃一點)。色散控制得很好,下圖分別是70mm與200mm拍攝大光比部分,綠色與紫色幾乎不可見。




你如果要買它,首先要弄明白拍攝目的是什么?因為它17000多的價格真的是相當堅挺,你的拍攝主題如果是人像,我建議你考慮85mm F1.4 GM,在目前的全部85mm人像鏡頭里,無論分辨率、暗角、色散控制、焦外成像等各方面(除了對焦速度),它都是最強級別的存在,無疑是索尼FE卡口人像的第一選擇,價格在11000出頭。




如果你是拍攝日常,比如稍稍有點距離拍攝小孩,以及近距離情況下拍拍舞臺之類的用途,70-200mm F2.8 GM的成像素質依然屬于一流水準,對焦速度和焦外素質都很出色,但需要注意在A7R3身上,比如上圖中,200mm覆蓋綠色植物時的自動白平衡明顯不如70mm時準確,像70-200這種焦段很容易遇到長焦端的覆蓋單原色的情況,這時候需要注意白平衡。


70-200mm F2.8 GM是索尼微單唯一能用上全部自動功能的70-200mm鏡頭,雖然成像素質不如尼康電磁炮,但就像之前小胖說的,轉接始終是權宜之計,也沒辦法發揮電磁炮的全部實力。但它的焦外成像素質是GM大三元里最好的,看看上面的光斑,圓得最圓,也沒有亮邊,雖說內部有少量臟點,總體比不過85mm F1.4 GM,但依然會是拍人像的一把好手。
總體來說,這三顆F2.8大三元GM鏡頭里小胖最推薦的是24-70,但最好還是到線下渠道購買,方便試機,萬一人品不行呢?其次是70-200,它除了貴其實沒啥毛病,很萬金油的鏡頭,不過這個焦段如果不是經常玩什么街拍人像的話,可能會經常躺在防潮箱里,買之前想清楚自己的用途。16-35比較可惜,這鏡頭其實實用性不輸給24-70,但35mm端全開實在是有點渣,除非對分辨率真的是不太在乎,更需要的是這個焦段的話,那就可以考慮。但16-35mm F2.8 GM再不濟還是比12-24mm F4好一些,后者雖然視野更開闊,但一來12mm不好控制,二來燈泡上濾鏡始終不夠方便,三來它少一個星空的便利性,而且你說12mm廣于16mm,那35mm也長于24mm啊,互有勝負而已,況且12-24的做工沒有GM系列那樣皮實,幾番PK下來若是從全面性來看,還是16-35 GM更靠譜。
最后,曬個光圈圖吧,可以隨便猜猜誰是誰。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