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4000億的美的,未來還能大小通吃嗎?


    一夜之間,美的集團站到了聚光燈下。
    2020年6月15日凌晨,有自媒體稱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疑似遭到不明人士挾持,何享健之子何劍鋒從自家別墅旁邊的河中游泳到河對面報警。

    不久之后,佛山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發布警情通報稱,6月14日17時30分許佛山110接報警,美的集團君蘭生活村一住宅有外人闖入,威脅住宅內人員人身安全,6月15日5時許已抓獲5名涉案犯罪嫌疑人,事主何某某安全。

    4000億的美的,未來還能大小通吃嗎?

    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

    受消息影響,美的集團股價下跌-3.30%,跌幅遠大于深證成指的0.53%。

    其實在資本市場,低調的美的集團與高調的格力電器常常被一起比較:雙方都以空調業務發家,之后一個追求多元化,另外一個專精主業,如今都在努力彌補短板。

    在美的罕見的高調背后,其與格力的博弈早已激情開演。

    美的為何低調?

    在外界印象中,格力總是頗為高調,而美的則頗為低調。

    作為美的的創始人,何享健早在2012年就把公司就交予職業經理人方洪波打理,而格力的“當家人”董明珠持股比例僅有0.74%,也可視為職業經理人,當然不是標準的那種。

    4000億的美的,未來還能大小通吃嗎?

    美的“當家人”方洪波

    兩者處事風格的差異,與各自的“帶頭人”密切相關。

    其中,董明珠的策略就是高舉高打——2012年格力創始人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接棒之后推動格力的標語與形象更新迭代,深深地烙上了個人印記。

    譬如2014年之后,由成龍代言的格力廣告成為回憶,而董明珠攜手王健林的廣告大行其道,再往后董明珠成為唯一的主角,在報紙、電視等處不斷拋頭露面;再譬如格力手機開機時會出現董明珠的問候語,格力小程序被命名為“董明珠的店”,都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換而言之,其在營造“格力≈董明珠、董明珠≈格力”的人設,渴望成為格力電器“永不褪色”的旗幟。

    對此,董明珠曾公開表示:“領軍人物太重要了,我認為領軍人物出現的時候,可能就是我休息的時候。如果沒有出現,我一定還會堅守。”

    “董明珠與格力進行深度捆綁營銷,自然要追求持續的曝光度。”一名互聯網觀察人士告訴鋅刻度,董明珠之所以這么高調,一個重要因素是昔日要與的大股東博弈,而方洪波則沒有這方面的動機,“另外,董明珠的性格較為強勢,而何享健、方洪波賣的是‘儒商’人設,行事風格自然也南轅北轍?!?/p>

    簡而言之,格力的高調與美的的低調只不過是相互襯托。

    知名大V股社區也公開評論:“何享健是大股東,是實際控制人。董明珠是經理人,持股連1%都不到,是個高級打工仔。所以前者不需要強調存在感,反正公司是他的。而董明珠則需要適當的包裝自己,強調自己和格力的捆綁?!?/p>

    或想悶聲發大財走低價路線

    除了行事風格不同,格力與美的打法在中前期也大相徑庭。

    其實,美的比格力更早切入空調賽道,1985年美的下場時,格力的前身才剛剛成立,而真正入局要等到1991年。

    “上世紀90年代是洋家電的天下,三洋、松下、日立、東芝等空調借著強大的技術實力把持著市場,唯一的問題就是貴,普通人難以承受?!盇股職業投資者李元海感嘆道。

    彼時,美的、格力等國產空調不足以與洋品牌抗衡,不得不采取低價競爭打法,從而在夾縫中求生存。

    這個打法敏銳地抓住多數國人渴望空調卻手中不寬裕的痛點,國產空調迅速崛起,牢牢占據一席之地,也為美的和格力積攢了前行的能量。

    4000億的美的,未來還能大小通吃嗎?

    董明珠

    之后,雙方面臨打法的分水嶺:一種打法是走品質驅動的產業升級,逐步從低端到中端、中端再到高端的探索,這個打法的優勢是博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劣勢是投入較大、見效時間較長;另外一種打法是走低價驅動的多元化戰略,從各個家電細分賽道中進行國產替代、爭奪洋品牌的市場份額,這個打法的優勢是風險相對較小、見效較快,劣勢是放慢了主業技術升級迭代的速度。

    于是,盡管兩家公司同樣以空調業務發家,卻呈現不同的發展軌跡。

    格力采用了品質驅動的打法,最終成為空調“一哥”,在多個高端領域挑戰洋品牌,譬如在家用中央空調與大金博弈,切入核電站專用空調領域等;而美的不斷切入電飯煲、電磁爐、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領域,雖然各項業務都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鮮有領跑的賽道。

    “在業績上這兩個打法也有不同的體現,格力電器常年凈利潤高于美的集團,而美的集團常年營業收入高于格力電器?!币幻侥既耸糠Q。

    數據顯示,格力電器2019年營業收入為1981.53億元,凈利潤為246.97億元,而美的集團2019年營業收入為2794億元,凈利潤為242億元。

    不過,格力與美的的打法在后期殊途同歸。

    2011年之后,美的就逐步放棄了低價驅動打法,謀求從數量到品質的蛻變,為了彎道超車更是采取了收購策略,譬如收購小天鵝在洗衣機賽道一躍成為第二大玩家;格力在主業空調之外,也逐步切入電飯煲、除濕機、電暖器、加濕機、空氣凈化器、冰箱、洗衣機等領域。

    簡而言之,彌補短板成為殊途同歸的根本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格力的多元化戰略不再局限于家電領域,而是不斷跨界出擊,先后涉及手機、新能源汽車、芯片制造等領域,引來世人的非議,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強敵環伺,小家電戰略能穩多久

    而除了頭號勁敵格力外,廣鋪業務線的美的還需要面對其他競爭對手的挑戰。

    美的產品線涵蓋大小家電,但在疫情之下大家電銷量滑坡,小家電成為其唯一一抹亮色,被寄以厚望。

    確實如此,相較之下小家電行業整體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機遇:多家媒體報道天貓網絡第一季度頸椎/腰椎按摩器、多功能料理鍋、廚師機的成交額分別同比增長了1930%、15011%、453%。

    在小家電布局較早的美的自然受益匪淺,抵消了部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銷售下滑帶來的業績影響。

    此前,美的成立了美西科技公司,外界紛紛猜測是要進入手機或者手機代工領域,之后有內部人士稱:“新成立的美西科技不會涉足生產手機,公司內部倒是有擴產小家電的想法?!?/p>

    不過,在小家電領域,美的的競爭壓力不容忽視。

    雖然美的、九陽與蘇泊爾三家成為小家電賽道的頭部玩家,其對市場的統治力卻并不算強,上有飛利浦、戴森等高端小家電壓制,中有格力、海爾等后入局者分一杯羹,下有海量的中小企業參與競爭,據啟信寶數據顯示,目前從事小家電制造的企業超過1.5萬家。

    一名家電行業分析師表示:“買大家電一般比較謹慎,多數消費者愿意為品牌買單,而買小家電一般花費不多,多數消費者對價格和設計更為敏感,品牌忠誠度并不高?!?/p>

    更為麻煩的是,這個賽道不乏黑馬。

    譬如小熊電器就憑借酸奶機、電動打蛋器、電熱飯盒、蒸蛋器等創意小家電占據一席之地,2020年第一季度顯示凈利潤同比增長83.66%,令人矚目。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的一方面要在大家電領域走向高端,提升品牌競爭力以便謀求擴大市場份額,另外一方面要在小家電領域保住先發優勢、深耕市場潛力,方能與競爭對手們一決高下。

    美的能否大小通吃,值得觀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