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始于娛樂業,卻在2020疫情的催化下,火爆于帶貨。
6月14晚,快手頭部主播辛巴回歸直播帶貨,一舉突破10個億的目標,最終拿下12億銷售額。
薇婭直播賣火箭、521粉絲節觀看人次破億;初代網紅羅永浩六千萬簽約抖音,開啟帶貨之旅;劉濤入職淘寶直播,代號“劉一刀”……
01-
品牌商加入狂熱大潮
受疫情的影響,絕大多數快消品品牌商還頭疼于滿倉庫存時,部分品牌商看到了直播帶來的利好,率先加入直播大軍。
相比于傳統圖文的呆板,單向的視頻,直播的形式更加精彩,能夠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現產品,并與消費者實現實時互動。
此外,頭部主播一場直播下來往往帶貨成績斐然。短時間內在直播間聚集的人氣,還能最大程度的幫助品牌商做產品的宣傳推廣。
所以在直播這一業態中,除了主播、MCN機構外,最狂熱的莫過于品牌商了,甚至不少品牌商將直播當成了企業發展的利器,想借機彎道超車。
-02-
發展問題凸顯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直播正處于風口,但是“天”卻不是人人都能觸及的。隨著直播帶貨不斷成熟,問題便開始凸顯。
1. 全民直播熱潮,韭菜(觀眾)不夠用
自2016年直播的模式橫生后,一年內,國內接連出現300多家網絡直播平臺,緊接著,蘑菇街、淘寶、京東、網易考拉、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加入戰局,快手、抖音、斗魚、微信等平臺加入戰局。此外還有眾多名氣較低的平臺。
而據有關媒體報道,從2016年5月起,平均每三個小時,就有一款新的直播軟件上線。
然而,與眾多的直播平臺相比,目前能夠接受、使用、觀看直播的觀眾數量顯然是有限的,淘寶、快手、抖音等經過不斷地發展,已積攢了一定量的用戶群體。
目前對于頭部主播的支持也比較強勢,故流量主要聚集在這三個平臺,其他眾多平臺則對剩余流量進行搶奪,所以就目前來看,韭菜(觀眾)已經不夠用了。
2. B端熱鬧,C端不感冒
其次,相比于品牌商火熱的入局,直播用戶們的反應就略顯平淡。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在觀看直播時,性價比是影響用戶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價格才是吸引他們的重點。
即使是在觀看直播,但主播沒能給出一個優惠價,就不能夠吸引用戶下單。事實上,更多的用戶充當的僅是看官的角色,而不是消費者,對于主播直播帶貨并不感冒。
3. 表面節省時間,實際上浪費用戶時間
在觀看直播前,主播團隊根據消費需求已篩選一輪產品,從表面上看,消費者省了篩選產品的時間,還能在直播間拿到優惠的價格。
但是主播的一場直播短則兩小時,長則四小時及以上,眾多產品根據主播團隊安排好的時間逐一上架,更多時候,消費者并不知道中意的產品何時上架,只能在直播間內長時間的等待,生怕錯過“全網最低價”。直播從表面上看是節約用戶的時間,實質上實在浪費用戶的時間。
4. 品牌商自掘深坑
“全網最低價、全網最低價,錯過等半年”,這個是眾多主播用于吸引用戶的口頭禪,事實也確實如此,與頭部主播合作的品牌商們,拿出了兜底的優惠,價格甚至比自家旗艦店的還要優惠,因為頭部主播的帶貨量實在驚人。然而,優惠活動價的背后,卻是品牌商給自己挖的深坑。
持續的優惠,讓消費者養成了沒有優惠活動就不下單的習慣,甚至有的消費者已經研究出品牌的活動時間規律,就等品牌優惠的時候薅羊毛。
持續性的低價對品牌商自身價盤的影響十分巨大,甚至可能會固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消費、透支品牌的價值,對于長期發展而言,得不償失。
5. 直播頻繁翻車
在直播帶貨中,因為對主播產品不專業、品牌商不道德,導致翻車現象也頻發。如某頭部主播帶貨不粘鍋,但是因為對產品用法不熟悉,導致不粘鍋粘鍋的翻車事故,該事故還爬上了熱搜榜,閱讀量高達2.8億人次。
還有某頭部主播帶貨一款餅干,在直播間展示時包裝精致、分量充足,然而消費者產品到手時,包裝簡單,外形和直播時差別不小。
在產品的重量、大小上更是與直播宣傳嚴重不符。還有的主播在直播間宣稱,購買某大牌護膚品會有多少多少贈品贈送,甚至價值大于正品,然而消費者到手后發現,并非直播宣傳的優惠。
遭遇到翻車現象的消費者,如果是在頭部主播直播間購物,有完善的售后團隊的情況下還有機會維權,但更多的情況下,消費者維權難仍是現實。
6. 直播養活灰色產業鏈
2015年,某主播在某平臺做游戲直播時,聊天室觀看人數竟然超過了13億人,直播平臺數據造假從此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
曾有品牌商向媒體反應,某直播間坑位費好幾萬,約定好直播帶貨銷量達到五萬單以上,但主播并不負責消費者退貨情況。而后,直播結束,產品退貨率高達三成,且由于早已簽訂相關合約,品牌商只能自行承擔損失。
甚至,有的公司為了主播能有個好的坑位費,主動刷流量、刷訂單;品牌方為了完成活動效果,向公司交差,則會默認虛假數據。
而目前已有部分購物平臺的店鋪對某某平臺的直播數據明碼標價,XX元可以換取XX粉絲,XX元即可換取XXXX直播間觀看人氣,且店鋪部分鏈接成交數量并不小。直播帶貨,已經養活了一條穩定的灰色產業鏈。
隨著不斷地發展,商業化的直播各種問題便層出不窮,這些林林種種僅是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而已,但已然成為直播行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
-03-
回歸商業模式的本質
刷單、刷流量、刷人氣,直播帶貨在不斷的發展中漸漸變了“味”。
1. 內在的邏輯:KOL的專業來影響用戶的購買行為
直播,本質上其實是推薦式電商。主播就是領域的KOL,直播則是KOL面向廣大用戶的工具。主播基于用戶的需求,在海量的商品中篩選出最適合用戶、最優質、性價比最高的產品。
降低用戶的購物時間、決策時間,并將產品通過直播間推薦給廣大用戶,所以本質上是在做推薦。而用戶購買是基于主播的信任。
2. 頭部主播帶貨的紅利已經消失
而頭部主播的推薦是有限的,品牌在不斷的搶奪頭部主播的坑位資源的同時,頭部主播帶貨的紅利已經逐漸消失,因為隨著主播的不斷發展,議價能力、坑位費、提成等都在不斷的提升,品牌商也許能夠拿到大量的銷量,但是基于全網最低價、坑位費、銷售提成等費用,并不能夠盈利也成為了更加現實的問題。
3. 品牌商直播帶貨的初心
此外,對于品牌商而言,直播其實更像一個營銷工具,短期內清庫存,新品推出做宣傳,通過主播的私域流量做產品KOC的養成,所以直播可以是品牌商在經營管理中的一個營銷利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用,但是并不應該沉迷,更不應該沉迷于頭部主播,到頭來僅有銷量,丟失了品牌長期發展積累的品牌價值和口碑。
直播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還是需要回歸到KOL推薦的本質。
現代人每天都會接收到紛繁復雜的產品信息,購買產品往往需要花費眾多的時間、花費高昂的試錯成本,才能買到心儀的產品,所以KOL的推薦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而KOL推薦的前提是產品的優質,其次是消費者的需求,并不是一昧的追求利益。品牌商也需要看清直播發展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不要過于的追求風口,打好自身產品的基礎,打好品牌口碑,才能夠在風口來臨時抓住機會,一躍而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