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從350萬到1500億,中國金王是怎么煉成的?


    金價漲瘋了。

      7月以來,現貨黃金先后突破1800、1900美元兩道關口,31日已飆至最高2005.4美元/盎司,刷出歷史新高。

    b26c1bdd2b1143f0962a56dd869b8ca9?from=pc

    與此同時,擁有“中國第一大金礦”的紫金礦業,股價月內大漲35.44%,總市值增長近300億至1500億左右,穩坐中國黃金業王座。

    【十年青春,換座金山】

    “我總有一種強烈的意識,想到紫金山上去普查”。

    1982年,25歲的陳景河從福州大學地質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隨即實現了理想——到紫金山進行地質勘探工作。

    《汀州府志》有載:“宋康定年間,紫金山盛產金。”

    遺憾的是,到陳景河上山時,國家已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卻從未在紫金山上勘探出有價值的礦藏。

    遺憾在10年后得以彌補。

    1992年,35歲的陳景河終于在紫金山上發現了夢寐以求的礦山,且同時擁有金礦和銅礦。然而,隨之而來的一個扎心的現實是:

    這座犧牲了他10年“黃金年華”才被發現的金礦,沒人愿意開采。

    原因是:經過詳盡勘測,盡管銅礦儲量達116萬噸,但金礦儲量才5.45噸,很難盈利。

    按照國家標準,1噸礦石要含有3克以上的黃金,才具備開采價值。而紫金山的金礦,大部分礦石品位都在1克以下。

    這是一個開采價值不高的貧礦,紫金山幾乎被判了“死刑”,并由國家下放給上杭縣來開發,像個棄嬰。

    但陳景河不忍也不甘:“我認為紫金山金礦雖然品位低,但儲量遠遠不止預計的5.45噸,通過壓縮成本,仍然具備開發潛力?!?/p>

    51a8579627a44dd99e592164a02fe546?from=pc

    于是,這位當時福建省地質局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做了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扔掉地質局的“鐵飯碗”,主動申請去了紫金山金礦所在的上杭縣礦產公司(即今天的“紫金礦業”)。

    當年,這是一家只有76名員工,351萬元總資產,3萬元年凈利潤,沒有自己的礦山,只能靠買賣零星礦產度日的——“廢柴公司”。

    接下來幾年,陳景河帶著團隊,持之以恒地用技術來“逆天改命”。

    首先,他根據紫金山金礦的礦石特點,大膽采用專家們都不看好的堆浸工藝,降低了投資額和生產成本,用700萬就創造出年處理5萬噸礦石的能力。

    接著,他繼續用組合工藝,把原來68%的回收率提高到了80%。

    經過反復實驗,陳景河與紫金礦業的技術人員攻克了礦業界的技術難題,使得品位低至0.9克的礦山具備了開發的可能。

    通過一系列手段,紫金礦業的開發成本降至行業平均水平的10%-20%,預計可開采黃金儲量,則從最初預計微不足道的5噸,暴漲到300噸、500噸……

    陳景河的10年青春,換來了一座真正的金山。

    【“金王”崛起】

    1994年左右,低效、守舊的國有企業境況急轉直下,破產開始試行,改制更勢在必行。

    紫金礦業選擇了主動改制,行動分三步走:

    1994年,上杭縣政府決定減持紫金的國有股份,拿出了14%的國有股,讓職工參股——紫金由國企,改制為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在廠里的再三要求下,職工每人拿出8000元,以工會的名義投資,占股10%。

    此外,紫金礦業工會委員會、上杭縣舊縣鄉政府、上杭縣才溪鎮政府和上杭縣才溪鎮同康村委會,同時成為紫金的外部股東。

    2000年底,陳景河又通過向社會公開募股,引進了福建最大的民營百貨集團——新華都。

    當時,紫金的估值不到1.5億。除了陳景河率先購入的少量原始股外,陳發樹旗下的新華都累計出資不到5000萬拿到了33%的股份,成為紫金礦業第二大股東。

    隨后,在陳景河和陳發樹的牽線搭橋下,恒興集團的柯希平也成功入股紫金礦業,與陳發樹一起成為紫金礦業第一、第二大自然人。

    通過這些關鍵步驟,紫金礦業的國有股減持至48%,從絕對控股退到相對控股。紫金礦業集團公司正式改制為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國有控股、其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股的股份制企業。

    bc7c3b4b835e4719ae0f475bfc29dada?from=pc

    此前一直是職業經理人的陳景河,也正式走上了他的“金王”之路。

    2000年,上杭縣財政局把其擁有的86.8%的紫金礦業股權,全部劃撥給了閩西興杭實業有限公司。同年7月,一家名為金山貿易的公司注冊成立。幾天后,金山貿易分別與紫金原來的兩家股東簽訂了轉讓出資協議書,后兩者將其擁有的紫金礦業股權,分別轉給了金山貿易,共計13.2%。

    此時,紫金的股東變成閩西興杭和金山貿易。

    同月,閩西興杭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新華都等其他7家發起人,共同設立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并進入上市沖刺階段。

    紫金礦業招股說明書顯示,陳景河與金山貿易在2002年2月1日簽署《股權激勵協議書》。協議規定,2004年7月12日,金山貿易將持有的紫金礦業600萬股,以0.1元/股的價格轉讓給陳景河。2006年,類似的轉讓、同樣的價格再次出現,陳景河又收4167.52萬股。

    另外,在金山貿易轉給陳景河600萬股的那個月,新華都還以0.65元/股的價格向陳景河轉讓了400萬股。

    三者相加,陳景河花735.28萬,拿下了紫金礦業1.14594億股。這位職業經理人,終于躋身紫金礦業的大股東行列。

    29f060c331de4568b35f5e1df1b077af?from=pc

    ▲經過公積金轉贈,5000多萬股變成了1億多股

    但外界一直對于紫金礦業的股權架構議論紛紛:如果陳發樹、柯希平,以及胡月生(金山貿易股東)三個福建當地家族聯合起來,其總共持有36.1%的股份,超過第一大股東——閩西興杭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但陳景河不同于陳發樹、柯希平:對后者而言,紫金是金雞蛋、搖錢樹;但對陳景河而言,紫金是一生的心血。

    1997年,陳景河用1000噸炸藥搞出了震天撼地的“亞洲第一爆”,炸平了整個紫金山山頭,省卻了大半年的土石剝離時間。

    從此,紫金擺脫了打洞采礦這種“慢模式”,通過低成本、高效率、大規模的露天開礦,成本大幅下降,一舉奠定了在國內黃金采礦業中的地位。

    此后,紫金山金礦在儲量、產量、礦石品位、處理成本、經濟效益等多方面,成為國內領先的佼佼者。

    1999年,紫金一年已能實現三四千萬的凈利潤;2000年,紫金總資產6億,年營收4億,比8年前增長200倍。

    “這時,如果依靠紫金山金銅礦的收益,過過小日子也許很舒服。”

    但小富即安不是陳景河的性格,憑借著游刃有余的管理、大刀闊斧的并購、巧妙圓潤的公關,他帶領紫金礦業沖上了黃金采掘業令人艷羨的寶座。

    【全球擴張,坐上王位】

    2007年2月8日,蒙特瑞科執行主席理查德拉爾夫對媒體表示:“在過去一兩年間也有其他公司接洽過,但紫金礦業是惟一把標書放到桌上來的。”

    三個月后,紫金礦業以1.6億美元的高溢價,正式收購了這家“世界級特大銅礦”89%的股份。

    當然,也有人認為蒙特瑞科的礦藏“品位”相當一般,開采價值也不確定。因此,這場并購盡顯紫金的豪賭風格,但業內并不覺得驚訝。

    自2001年中國啟動礦權管理改革以來,金礦采礦權、探礦權開始被允許市場轉讓,陳景河便帶領紫金開始了“國內黃金行業領先、國內礦業領先、進入國際礦業先進行列”的瘋狂三部曲。

    2000-2002年,黃金價格走低,紫金率先展開低價收購策略,將貴州水銀洞金礦、新疆阿舍勒銅鋅礦、吉林琿春金銅礦、西玉龍銅礦等全部收入囊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5家金礦企業之一,“國內礦業領先”得以實現。

    2003年12月23日,紫金礦業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家境外上市的國內黃金生產企業,并先后在福建、新疆、青海、內蒙等省區投資建設了40多家下屬公司。

    當戰旗插滿國內,陳景河開始帶領紫金沖出中國,奔向他的“第三步”,并為紫金的海外拓展路線定了兩個方向:

    一是收購礦山自主開發;二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并購。

    2005年,紫金礦業以參股并成為加拿大“頂峰礦業”第一大股東為標志,實現海外投資零的突破。

    此后,陳景河帶著紫金一路狂奔,先后進軍中亞塔吉克ZGC金礦和吉爾吉斯坦左岸金礦、俄羅斯鉛鋅礦、秘魯白河銅業、澳洲黃金公司、巴布亞新幾內亞黃金公司、剛果銅礦……實現了從黃金股到有色股的全新跨越。

    8cb84e4122c3480f9fb79f39eae2708a?from=pc

    到2007年年底,紫金礦業的銷售收入接近150億元,不到7年,陳景河再造了超過30個紫金——早就超過了曾經“10年10個紫金”的目標。

    2008年4月25日,紫金礦業回歸A股,雖以高達40倍的發行市盈率于弱市中上市,但以每股7.13元發行后,當日一度沖至22元。

    此時,最大股東陳發樹當年幾千萬的投資已變成超百億財富,短短8年增長超過400倍。

    截至2019年,紫金保有金資源儲量1886.67噸,占國內總量14%;銅資源儲量5725.42萬噸,占國內總量50%;皆為國內規模第一。

    僅用20多年時間,從一個小型“棄礦”發展成為中國領先的金屬礦業公司,陳景河創造了“紫金現象”、“紫金速度”。

    紫金的“造富效應”更是同業典范。持有原始股的紫金員工,手里的股票增值六七百倍;陳景河的個人財富,也實現驚人的增長。

    2020年7月,紫金礦業在《財富》中國500強中,由去年的第87位升至第77位。

    【金王之道】

    中國礦業進軍海外并非易事。有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國礦企海外投資并購失敗率高達95%以上。

    以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為例,其于2006年開始投資建設的中澳鐵礦項目,原計劃2009年實現鐵精礦粉裝船出口,結果比原計劃晚了4年,且超支80億美元。

    事后中信分析,由于沒吃透澳洲的社會環境,人工成本高,配套設施不足,造成巨額超支。

    再看紫金,“這些年的海外擴張不能說沒有任何失敗,但總體是成功的?!标惥昂訉Υ耸肿孕牛敖陙?,紫金的經營凈現金流一直是利潤的三倍以上,礦產品毛利率最低也有34%?!?/p>

    縱觀陳景河這些年來的海外擴張之路,他能獲得成功,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大多數時候,在歐洲或者澳洲這樣成本可能相對較高的西方國家,陳景河擅長直接并購成熟項目,例如在產的,這樣增長最快;而在非洲、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陳景河則更傾向于通過內部勘探及外部收購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擴展。

    第二,無論是剛開始從福建走向全國,還是2005年以后走向海外,陳景河都會注意在市場低迷期進入,逆周期收購。

    就拿紫金在澳洲的兩個并購案來說:諾頓金田和澳大利亞鳳凰黃金公司,前者收購于2012年8月,后者收購于2015年6月。

    兩次操作均處于全球礦業的寒冬期:從2012年底至2015年8月底,全球排名前40位的礦業公司總市值從超過1.2萬億美元,大幅下降到6000億美元以下,市值蒸發一半。所有人都在喊礦業的“黃金時代”結束了,陳景河卻趁此抄底。

    與此同時,紫金的業績也像陳景河的操作一樣逆天。2014年,在亞馬納黃金、金羅斯、加拿大黃金、巴里克等全球知名礦企,均出現85億人民幣以上的巨虧時,紫金卻逆勢上揚,實現歸母凈利潤23.46億、同比增長10.36%,位列全球第二。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告誡世人: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陳景河一直如此。

    別人說紫金山上沒有礦,他就偏要上山找礦,一找就是十年;別人都說這個礦是個雞肋,沒有開采價值,他就把鐵飯碗扔了也要搞成高品位;別人都說礦業寒冬來了,趕快撤吧,他就偏要小步前進,加速擴張……

    那些別人不看好、不想做,或是做不成的事,陳景河總不信邪,他始終相信自己的專業和判斷,大膽果決。

    但陳景河從不認為自己多牛。“一個企業會倒臺,就是被創始人害的。天天講他過去的歷史、過去的輝煌,這個企業以后就差不多了?!痹谧辖鸪闪?5周年之際,陳景河對全體員工直白道。

    對于“黃金搭檔”方啟學給自己的評價——“傳奇”,陳景河只會擺擺手:“不存在傳奇的問題,我對自身還是非常清楚的。”

    他總能像獵豹一樣保持機敏和警惕。在陳景河看來,金屬價格的回暖并不意味著礦業春天的到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基本金屬消費國,但目前的消費量已經到了接近頂部的階段。十九大之后我們的增長方式在轉變,繼續期待通過中國需求的大幅增長來拉動全球市場是不現實的?!?/p>

    至于紫金礦業的未來,陳景河已將其鎖定在國際化進程,并且定下目標:

    “至2022年,公司主要經濟指標在2017年的基礎上要努力實現大幅度增長,成為全球重要的金、銅、鋅礦產品生產商,資源儲量和礦產品產量力爭進入全球前列?!?/p>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