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把陽臺門關上,拿了一個塑料矮凳子靠在沙發的扶手上。陽光透過陽臺的玻璃門掃射在我的大腿上,格外的暖和。


在這冬日的暖陽下,我記得女兒讀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她分不清前天和后天。我告訴他昨天的前一天就是前天。而明天的明天就是后天,等于后天是還沒有到。而前天是已經發生過了,而且隔了昨天一天了。那時她還聽得不懂。我又給他舉了一個例子:以今天來說,今天是星期三,昨天是星期二,再往前推一天就是前天,那前天就是星期一。同樣以今天來算,明天是星期四,星期四的后一天就是星期五,星期五就是后天。她似乎弄明白了一點點。


女兒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弄明白的另外一時間就是:什么叫陽歷?什么叫農歷?有的時候我也會思考半天。如何才能給他解釋好呢?我告訴她上學的時間就是以陽歷來算。而過春節就是按農歷來算的。比如我們陽歷里面的12月,那農歷里面也有一個十二月,也叫臘月,臘月三十就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過年的那一天。之所以有農歷,是從我們古時候的一個種糧食的一個計算方法來算,什么時候該播種,什么時候該是插秧,這些都有一個時間上的推算的。


兒子上周數學學的是關于面積的一個計算方法。他搞不清米和平方米的概念。比如說算長方形的面積。告訴了寬是8厘米,長比寬多10厘米。他只算出了長是8+10=18(平方厘米)。
看兒子帶的單位,我突然很來氣。我告訴他,長度是兩個點之間距離叫長度。而面積是代表一個空間,一個地面或一個東西的表面的一個空間,它的單位用平方來代表。


問他明白了沒有,兒子點點頭。接著他繼續往下做。求出的面積還是以米為單位。求出來的長度還是以平方米做單位。
孩子爸爸下班回到家的時候,叫兒子來到白板跟前,在白板上畫一個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的一條邊上加粗,告訴他:這條邊的長度用常用的長度單位來表示,也就是說我們厘米、分米、米,千米來表示。爸爸又在正方形的表面上畫斜線,告訴孩子這個正方形表面畫滿斜線的面上是這個正方形的一個面積,并且要用平方來表示。


這些看起來似乎確實很簡單的一些問題,可是在孩子身上并沒有那么簡單,他們總覺得我們人類太復雜了,他和我們人類好像不是一種物種。
在孩子爸爸講完之后,我問兒子:為什么現在這么簡單的問題不能明白?兒子告訴我:我還不算特別笨的,我們班還有不會背乘法口訣的,但她語文進步相當大。我聽后哭笑不得,不能明白孩子為什么連個乘法口訣也背不了,就像很多人不能明白,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化學只考14分一樣。


仔細想來,孩子真的不會背乘法口訣嗎?孩子真的搞不清前天與后天嗎?孩子真的搞不清農歷與陽歷嗎?孩子真的搞不清面積與長度的概念嗎?或許是我們人類太聰明了,總認為所有的孩子都能一教就會,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個人,他的們沒有任何的區別,像機器一樣那么統一化。事實并非如此,孩子的理解不一樣,他所向往的東西不一樣,將來長大了從事的工作也不一樣,就像我們成年人的世界里各有各的分工。


確實對孩子的提問要有更多的耐心,對孩子不解的問題不要覺得離譜的奇怪。因為他是他自己一個獨立的個體,他與我們的思想完完全全不一樣。有時我們不明白的東西在他那里非常輕巧的能解釋到位,這個是我一直不明白的東西,他是如何做到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