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對非徠卡玩家的朋友說,你要買一臺徠卡時,對方可能會笑著說“不愧是壕!”,也許會表示懷疑“性能好像比不上一些日系單反啊”,雖然也許不會說出口,但是顯然,許多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疑問:買徠卡值得嗎?
對于非卡粉來說,這幾乎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問題。


這樣一個已經107歲高齡的相機品牌,究竟有什么魔力,吸引著許多數碼時代的攝影愛好者依然為之心心念念。
“徠卡已死” 的論調被說了許多年,然而到現在,這個老品牌反而煥發出年輕的生機,像 Leica M10、M10-P、Leica Q 系列、徠卡無反系列等等,都是成功的數碼機型。


Leica Q2與SL2
Leica,徠卡,你說他是“情懷”也好,說他是“老古董”也好,但卻不得不承認,在現今的相機品牌中,他的的確確是一股清流,甚至幾乎可以說是個神話——半個多世紀不變的臉,極簡的功能,嚴謹的工藝,有限的產量,它的市場占有率雖然的確不高,但要說目前有哪個品牌能夠取代徠卡,好像,還真的沒有?


也許,很多M玩家曾經對 Leica “落后”的操作方式感到不滿,畢竟,當同伴用單反掃射完成后,我們還在吭哧吭哧對焦。
但是當我們漸漸地習慣用小光圈抓拍后,或許才理解了布列松老爺子那句話的含義——“徠卡就像是我眼睛的延伸”。


玩徠卡的攝影大師們
“眼睛的延伸”并不是要你拍下每一個場景,而是一種“你與世界的聯結”。
這種聯結就是,在按下快門時,你的眼前不會一黑,世界仍然在馬不停蹄地運行著,然而某一個千分之一秒的瞬間已經被永遠留下來了,這是多么奇妙的感覺。
用徠卡拍攝是什么體驗?
君峰的粉絲,當然也是徠卡的玩家們,這樣說:
@ 閑云
M10 和 35/2 加起來 900 多g,好輕,好爽!
@ FeiG
擁有 M10 后的體驗就是,覺得那些拍了照片還要后期的人都命苦。
@ her
我想也不是徠卡怎么樣怎么樣, 有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這種,小巧,無害的相機 。他更容易讓我們走近被拍者,拿一個小可愛,更容易讓別人放松。
現在錢少,你可以 a7 啊,你可以佳能m啊。
還有一點,我喜歡手動對焦,它讓我心里踏實 。


@ 豌豆公鼠
當我擁有第一臺膠片徠卡M6TTL的當天晚上,我是擁著它睡覺的。快門聲,手柄潤滑,都是我陶醉的地方。
隨后,不斷的得到幾部徠卡數碼,一直到徠卡MM后,我醉啦!用它為我出嫁的女兒拍照了婚禮當天的彷徨瞬間。
@ 石肓少沉
不是相機能做什么,而是我們作為拍攝者能做什么。
就我個人而言,從佳能+全焦段鏡頭,換成徠卡+50mm,是想讓徠卡幫助我,不要按那么多快門、不要什么都要、不要為了拍照而拍照。
無論相機多厲害,攝影終究是二維的,終究只能記錄無限空間與時間中的片刻與片面,關鍵是,這是不是屬于你的片刻與片面。
@劉金旭
一個女孩拿徠卡出門掃街是可以防止一些老法師騷擾的,遇到長槍短炮的法師,是可以讓他們自動閉嘴的。
@王悅
徠卡直出就是大片,幾乎不用改動,我最討厭后期,沒時間、沒耐心,這也是我選擇徠卡 M-P 的原因,自動PS相機~


@喵哥catlover
現在很多人還處在對相機有形價值的認可上,對于徠卡、哈蘇、飛思等頂級品牌的認知度比較低,不理解拍一張照片為什么要用貴得多的相機。
其實徠卡的歷史、文化、底蘊、工藝等無形價值就像一雙隱形的翅膀,除開照片本身,更容易讓人接近擁有的快樂和幸福。徠卡是135規格攝影的終點站,終點站在哪里,我想說那是遠方的彼岸……那是藝術的殿堂。


鏡片的制作過程
@乃適
徠卡屬于相機中的頂端藝術品,它的優秀,其他品牌無法超越,它不再僅僅只是照相工具,所以它不再普通,用價錢標注也不再普通了。
@好望角
一入攝門深似海,
從影卅年不自哀。
華系日系兼德系,
膠片卷過數碼來。
風光人像全拍遍,
人文紀實眼界開。
藝無止境不歸路,
唯有徠卡滿情懷。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徠卡,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徠卡,所以不能說徠卡對所有人都是“值得”的。
但如果你,像這些徠卡玩家們一樣,握住徠卡的同時,會有難以言喻的幸福感,那為什么還要問“值不值得”?畢竟對成年人來說,快樂千金難求。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