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貨量破紀錄,順豐、安能、百世、中通向增利進擊


    對于快運企業而言,今年的旺季來得有點突然。還沒到“雙十一”,頭部企業的貨量已經開始突破往年的峰值,出現破紀錄的增長。

    9月9日,中通快運對外宣稱單日發件量突破100萬件,同比增長63%,刷新公司單日發件量歷史紀錄。隨后不久,安能單日貨量突破43000噸,刷新去年“雙十一”期間創下的紀錄。

    貨量破紀錄,順豐、安能、百世、中通向增利進擊

    不過,這一新紀錄也并沒有保持太長時間,僅僅三天后,安能單日貨量峰值再次刷新,站上46000噸的高點。

    從貨量頻創新紀錄來看,今年的旺季,相比于快遞業,快運行業的火藥味更濃一些。頭部企業之間的這種貨量披露,更像是“秀肌肉”,而其目的或許也是直指接下來電商節日下的大件快遞市場。

    搶量,還要增利

    無論是近期,中通快運單日發件量破100萬票,安能日均貨量峰值站上46000噸高點,順豐在今年的半年報中披露其上半年雙網合計(順豐快運+順心捷達)零擔貨量日峰值超40000噸;還是去年,壹米滴答率先成為業內突破1000萬噸/年的規?!爝\頭部企業都更傾向于用貨量規模來彰顯企業實力。

    這種實力比拼的背后,一些變化也悄然發生。

    傳統快運企業的貨源一般來自B端的工廠、批發市場、商貿企業等。近年來,因為公路貨運量增速持續放緩,快運市場已從增量競爭逐漸變成存量競爭。這一時期,競爭往往變得殘酷,頭部巨頭貼身肉搏,用“價格戰”這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而搶量的過程中,企業也陷入“規模不經濟”的惡性循環局面。

    近幾年,整個零擔貨運行業出現“合規不盈利,不合規長不大”的怪現象,即使零擔30強中的企業,仍有半數以上的企業處于不盈利狀態。這其中不乏體量超過10億的、合規的大型物流公司。

    另外,貨量規模已經不再是一個難以攻破的壁壘。這種現象在從快遞行業跨界而來的快運企業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順豐快運,用短短幾年時間,靠營收規模坐上快運“一哥”的寶座,貨量規模也進入頭部的位置。盡管這一“城頭變幻”,存在統計口徑上的差異。

    也因此,在去年安能單日貨量破紀錄時,安能董事長王擁軍就發了一條朋友圈指出,“快運網絡除了貨量之外更要看票重結構。”

    言外之意是,快運企業除了搶量之外,更要考慮增利。中通快運近日對外披露的“單日票量突破100萬票,產能達到38000噸/天”中,口徑對比上的變化已經透露出這一信號。

    抓核心資源

    中通快運開始用“票”這一計量單位來衡量貨量規模,這種轉變的原因在于,快遞企業跨界布局快運業務時,與電商的融合是他們擅長的領域。此前中通快運董事、副總裁任玉兵曾告訴運聯智庫,中通快運的貨物結構中,電商件占比近20%。

    結合此前百世快運“ALLIN電商”的戰略,以及其近日首次對外展示全自動化流水線,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重心傾斜的背后,是大家對大件快遞處理能力的展示。

    從天貓“雙十一”歷年數據來看,其“億元俱樂部”名單逐年擴張;其中,涉及家居家電的品牌從2017年的64家,增長到了2019年的91家,而類似美的、海爾、格力等家電品牌的銷售額甚至超過10億元以上。電商成為大件快遞的主要出口。

    對于快運企業而言,這一市場對其網絡有一定優化作用。但同時,也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調結構。對于票均重量120kg左右的小票零擔網絡而言,大件快遞業務屬于其貨物結構中金字塔尖位置的肥肉。小票零擔逐漸向大票零擔滲透的過程中,大件快遞貨物為其提供了更優的配載空間。

    第二,產品化。當前,頭部的快運網絡大部分為加盟制企業。這些頭部企業尋找利潤源的過程中,從操作、車線方面進行調整,同時放大大票零擔貨物的流入,以堆起足夠的貨量規模。安能相關負責人透露,達到一定貨量規模后,企業就具備了產品分層的能力。

    比如今年6月,安能推出的“定時達”“安心達”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產品”;百世快運發力電商件的過程中,也探索出一套適配的運營體系,推出“橙必達”等時效產品。

    第三,穩末端。上半年疫情期間,頭部企業安能、百世快運、壹米滴答、順豐快運等,展開動輒數十億元補貼的云招商,從免加盟費、金融扶持、中轉折扣等方面爭奪核心資源。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增強了末端網絡的信心;另一方面,則為大件快遞C端屬性的服務需求,拓展了足夠密的網絡顆粒度。

    第四,效率化。業內人士認為,大件快遞是最有望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形成標準化操作體系的領域??爝\企業的傳統操作模式下,企業的規模與邊際成本的改善不明顯;而隨著類似大件快遞這樣標準化產品的流入,快運企業引入全自動化流水線,會對原有的成本結構形成一定沖擊,從效率上做文章,逐漸推動行業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針對大件快遞市場,頭部企業這種以“票”計量的方式,意味著企業開始用做快遞的方式做快運。而這背后帶來的是,對一套適配的運營體系的需求,對原有定價體系的市場化,以及對運營效率與末端派送等提出的更高標準。

    可以看到,運營上,類似安能、百世快運、中通快運這樣大件快遞票量占比超過70%的企業,用拉直車線、升級考核機制、派費補貼等方式,探索更適合大件快遞的運營體系。

    從8月份開始,安能總裁祝建輝和其他安能高管下一線分撥,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走訪調研;與此同時,安能還聯動所有力量來推動MiNi電商系列產品的增長,全面鋪開“定價2.0”機制。此外,百世快運也針對電商件推出“一口價”。

    正如快遞行業在一次次“雙十一”這樣的電商大促中逐漸完善產能、運營體系的升級,快運行業中大件快遞這一細分市場似乎也遵循著這樣的發展邏輯。

    短短幾年時間里,頭部的快運企業快速從大件快遞這一市場,探索出一條標準化操作體系。這背后的支撐,一方面來自掌門人戰略上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則是實操上執行力。

    物流行業中,許多腰部企業的老板,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是具有一定敏感度的。但戰略該如何更好地落地?實際上,這一階段企業所欠缺的部分,是科學系統的管理體系。此時如果我們能運用好專家們已經總結好的方法論,那么,企業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基于此,運聯智庫在2020年1月發布了“青云聯合學院”品牌——這個學習項目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方法論成為企業突破成長瓶頸的“利器”。目的在于,幫助企業系統地學習物流的方法論,不僅要讓老板本人學習和運用,更要讓老板和管理團隊一起系統地學習和運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