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富士康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紅利嗎?


    在第一屆鴻??萍既丈?,富士康推出“MIH EV電動車平臺”,宣布正式進軍電動車領域。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如果說特斯拉是電動汽車領域的iPhone,那么,富士康將會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Android.而且,他們并不準備生產整車,也不準備推出自己的品牌,但依舊野心很大,要享受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10%的紅利。

    富士康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紅利嗎?

    細品劉揚偉的發言非常有藝術性,各路大佬的面子都能給到位:說特斯拉是電動車領域的iPhone,先是給最大客戶戴上一頂高帽子,蘋果的品牌光芒萬丈,自己的代工能力也屬于上乘;同時,借助iPhone夸贊特斯拉,認可其現有的技術,畢竟,馬斯克曾直言不諱:汽車制造非常復雜,智能手機和手表無法與之相比,富士康是造不出汽車的。面對如此評價,一向謙恭的劉揚偉選擇避其鋒芒。而富士康要做電動汽車領域的Android,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他們會制造出價格更親民的電動汽車。

    富士康和郭臺銘的高明之處,正在于提前洞察時代的紅利。自九十年代開始,創辦人郭臺銘就看準電子產品的紅利,于是在連接器、金屬模具上大興投資;隨后的二十年,他們又抓住中國制造的人口紅利,迅速成為代工大王。直到現在,人口紅利依舊沒有消失,只是由沿海地區轉移到內陸地區,同樣地,富士康又是第一個敢于大舉內遷的企業。如今,新任董事長劉揚偉的審美性雖然不如郭臺銘,但他看中的新能源汽車,也是紅利多多。

    富士康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紅利嗎?

    經營底氣,富士康為什么敢做新能源汽車?

    正如特斯拉所言,新能源汽車的制造非常復雜,富士康很難做出完整的汽車。事實上,著名的跨界造車案例基本上以失敗告終,包括格力董明珠想讓消費者開著自己的汽車,吹著自己的空調,也包括樂視賈躍亭:令人窒息的造車夢。沒錯,他欠下一屁股債務跑到美國,真挺讓人挺窒息的,而富士康此前和騰訊、和諧汽車的合作項目也沒有掀起太多的波瀾。消費者更中意的還是梅賽德斯奔馳、寶馬、豐田等傳統汽車廠商;而特斯拉如今仍然屬于“奢侈品”范疇,在馬斯克解決好電池續航和充電樁密度之前,是沒有辦法普及的,更何況,他們是電動車領域的iPhone,自然意味著價格不菲。

    其實,富士康如此級別的企業想要做汽車,早已經不是單純的資金和技術問題,而是能不能趕上新時代的另一波紅利,他們需要借助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賺錢。

    關于技術,富士康創辦人郭臺銘曾經不屑地說:如果你想要技術,那么就去日本買,遍地都是因經營不善而瀕臨倒閉的企業,空有一手好技術卻毫無用武之地,比如夏普、東芝這樣的百年老店,都曾上過郭臺銘的收購清單。事實上,如今他們重新殺入汽車領域,只是此前造車夢的延續。早在2005年的時候,富士康就全資收購安泰電業,這是臺灣一家專門生產汽車線束的企業,隨后他們又簽下特斯拉合同,向其供應中控觸摸屏面板,接著又同奔馳、寶馬合作,為它們提供車載娛樂設備、汽車電動機械、汽車電子等高科技。而其真正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標志性事件,則是其同北京奔馳合作開發的電池組件。至于說,與騰訊、和諧汽車合作的整車項目,則是其最巔峰的嘗試。除了這些被外人所熟知的項目之外,富士康在廊坊、昆山、煙臺、太原等廠區都設有“汽車零部件加工車間”。相比于iPhone生產線的舉世聞名,這些車間更像是秘密的實驗室,持續積累技術。

    此外,汽車行業更剛性的需求則是資金。有業內人士表示:沒有個300億資金,不要來玩汽車。顯然,善于長期積累資本的富士康不差錢,正如郭臺銘所言:沒有技術就去買,沒有人才就去買,只可惜的是,他沒有辦法買回自己的青春。雖然其所在行業的利潤率較低,而且經常受蘋果訂單、金融危機、甚至勞動法的影響,但他們總能在“兢兢業業和錙銖必較”中攢夠自己所需要的資本,然后再拿資本創業。

    富士康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紅利嗎?

    風口來襲,富士康能抓住新時代的紅利嗎?

    只要談到富士康,就會有人嗤之以鼻,說什么沒有核心技術、血汗工廠之類的,但郭臺銘帶著一干團隊投資大陸,風風雨雨三十年,也自有其成功的秘訣。毫無疑問,核心品牌、核心技術的確能給企業帶來不菲的利潤和口碑,比如蘋果和華為的模式。但創辦企業有很多個維度,只要能把其中一個“維度”做到極致,就能青史留名,順便發一筆橫財。而富士康就是另辟蹊徑,更多地依靠核心資源立足,包括客戶資源,如蘋果、諾基亞、夏普、微軟、戴爾,這些企業的CEO都和富士康的業務主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僅僅靠昔日的革命友誼就能拉到50%的訂單,價格稍稍具有競爭力就能拿到70%以上的訂單。

    政府資源也是富士康的好用資源之一。無論是在沿海建廠,還是大舉內遷,他們都能享受到一些優惠政策,給企業經營帶來極大便利。而作為回報,富士康最典型的反哺就是超大規模的就業機會以及上千億的國內生產總值。

    具體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富士康的操作模式也沒有太多改變。首先,劉揚偉還是堅守著代工業的初心,他們不做整車,也不推出品牌。如此謙虛的定位和發展策略應該是比較合適的;其次,富士康造車夢已經斷斷續續做了15年,再不濟也能積累起一些經驗。況且,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更加復雜,所衍生出來的商業模式也會更加得琳瑯滿目,如個性化汽車底盤的需求,消費者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模板樣式”,而富士康超強的機械加工能力最適合這種個性需求了。加之,新能源汽車未來將會成為新的流量入口和智能終端,車載娛樂設備、車載顯示器、智能導航系統、智能音箱等等,都是新能源汽車的標配,而長期浸潤在電子代工產業內的富士康,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富士康想要拿到新能源汽車10%的紅利,還要在產業鏈資源整合上大做文章。事實上,郭臺銘早期構建自己的經營體系時,基本復制了豐田的精益生產模式。正是在這個體系下,豐田制造出物美價廉、普通人能夠享用的汽車。如今同樣的機遇又來了,特別是新能源汽車之于環保的巨大作用,將會創造出非常大的市場。誰能搶得到,全靠自己本事。顯然,富士康有一定的希望。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