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喜憂參半
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中美貿易戰升級,導致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也降到了1992年以來的最低點;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豬肉價格漲幅超過100%,通脹的隱憂也令不少人擔心;傳統行業舉步維艱,新興產業仍在尋找賺錢途徑,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依然在調整和探索之中……
盡管經濟上面臨著很多挑戰,但從個人理財市場的角度來看,2019年應該還是一個不錯的年份。
首先,新的《個人所得稅法》從1月1日起正式施行,工薪收入、勞務收入、稿費收入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被合并征收個稅,個稅的起征點由原先的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年6萬元(每月5000元)。個稅的稅級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中等收入群體的個稅稅率明顯下降。同時,增加了子女教育、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繼續教育、贍養父母和大病醫療6項專項附加扣除項。根據測算,扣除四金后,月收入1萬元的個人,每年可以少繳納個稅5460~8940元(因專項附加抵扣不同而有差異),稅后收入可以提高5%~8%。根據稅務部門的統計,今年前9個月,個人所得稅累計減稅4400億元,惠及2.5億人。按照前9個月的數字計算,全年個稅減稅額將在6000億元左右。
其次,在經歷了2018年一整年的低迷后,股市終于在2019年迎來了久違的上漲行情。今年1~4月,上證指數從2500點之下起步,一度上漲到3288點,最大漲幅超過30%。正當很多投資者認為牛市行情又來了的時候,股市的調整便開始了。從4月下旬開始,受中美貿易戰升級、GDP增速放緩、人民幣兌美元破7等因素影響,股市自高點回落,并在3000點附近反復拉鋸,回吐了前4個月近半數的漲幅。雖然年末的行情不盡如人意,但畢竟今年的股市還是給投資者帶來了一定的賺錢效應,從幾只爆款基金的成功發行來看,投資者對股市的未來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2019年,科創板的誕生,拉開了股市制度性變革的序幕,新股注冊制發行終于落地。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投機者的操作風格依然沒變,炒新仍然有大量的擁躉。不過,科創板并沒有給炒作者留下多少機會,高位接盤者寥寥,股價也逐級而下,跌破發行價的股票數量超過10%,從高位下跌跌幅超過40%的科創股比比皆是,炒作者紛紛鎩羽而歸。
由于滿足科創板開戶條件的投資者不到400萬人,科創板股價的理性回歸對普通人的傷害并不大。然而,余額寶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跌,則讓更多的人嘗到了收益率縮水的滋味。余額寶曾經以流動性強、收益率高著稱,規模超過了1萬億元人民幣,但隨著收益率逼近2%,它已經不再是最受年輕人喜愛的理財產品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出現了明顯下降,年初時,年化收益率還能維持在4.5%左右,到了年末,4%年化收益率的產品都已經很難買到了,大量的產品年化收益率已經降到了3.8%左右。就連2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也成了搶手貨,很多銀行全年的額度已經用完了。
從收益率的變化看,當固定收益產品收益率下滑的時候,往往是股市有所表現的時候,適時抓住機會,就能讓我們獲得更高的收益,規避市場波動的風險,這或許是2020年我們應該采取的投資策略。
2020年以穩為主
和2019年相比,中國GDP的增速仍有可能下滑,決定了人們的收入增長速度也會隨之放緩。雖然,國家會采取一些穩增長的措施,但很難再出現像個調稅改革這么大力度的增收措施。在這樣的背景下,指望經濟增速快速回升并不現實,賺快錢的機會不大,投資還是應該以穩為主。
股市值得留意
在股市方面,上市公司的整體估值并不算高,目前股市的市盈率只有13~14倍,低于美國股市的市盈率。如果股市能維持在這樣的估值水平上,按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增速6%計算,12年后,指數將翻番,達到6000點左右的水平。如果市盈率能逐步提高到20倍,那么實現指數翻番的時間可以縮短到5年左右。無論是出現哪種情況,都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特別是對于短期的波動,更要以平常心對待。只有保持足夠的耐心,才能讓我們在股市中從容賺錢。
從資金方面分析,新股發行與老股減持是阻礙股市上行的不利因素;外資、境內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則為股市帶來了增量資金。只有當流入資金大于流出資金的時候,股市才會出現明顯的上升行情。
由于個股的機會比較難把握,我們還是建議投資者以投資基金的方式,參與股市投資。首選的基金品種是投資成本最低的ETF指數基金,如滬深300ETF、中證500ETF、創業板ETF等,也可以選擇行業ETF,如銀行ETF、醫藥ETF、房地產ETF、消費ETF等;其次,一些歷史業績較佳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也很值得投資。通過基金投資,省去了我們選股的煩惱,大多數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收益率要高于個人投資者,我們為什么還要親歷親為地去炒股呢?
接受低收益率
受資產管理新規影響,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產品將在2020年全面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凈值型理財產品。雖然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不那么確定了,但還是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業績大多數時候會圍繞業績比較基準波動。由于市場上的資金比較充裕,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仍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如果你是一名保守型投資者,凈值型理財產品還是非常適合的一類產品,只不過你需要把心理預期降低一些,要接受到期收益率低于4%,甚至低于3.5%的現實。
如果你想鎖定較長期限的投資收益率,2020年初可以考慮購買3年期的大額存單。目前,很多銀行已經暫停了大額存單業務,因為今年的額度已經用完了。明年年初一些銀行又會拿出新的額度來,當然存款的利率可能會下調,不會像今年那么高,很可能會向4%靠攏,甚至低于4%。
如果不滿足只拿3.5%~4%的收益率,還可以考慮債券基金。債券基金的風險會高一些,甚至有出現虧損的可能,但只要持有的時間足夠長,虧損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在債券收益率下降的過程中,債券的價格反而是上升的,這對債券基金來說是利好。在經濟下行周期,市場利率下行是比較確定的事,此時投資債券基金,獲得更高收益的機會也比較大。
等待房產政策調整
2019年,受調控政策的持續影響,房地產行業明顯降溫,部分地區房價甚至出現了下跌,這為剛需購房者提供了良好的入市機會。
從年底的情況看,一些城市已經對房地產調控措施進行了微調,適當放寬了限購的條件。如果2020年房價繼續調整,不排除會有更多的城市對限購政策進行微調。今年8月,央行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加了貸款基礎利率(LPR)報價行數量,并確定了未來貸款利率在LPR的基礎上,通過加點或減點的方式形成。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首套房房貸利率不低于5年期LPR利率。在央行基準利率不下調的情況下,LPR利率的的下調,也會帶動房貸利率的下降,這對減輕首次購房者的購房成本有所幫助。改革措施實施以來,LPR利率已經下跌了0.1%,雖然跌幅不大,但在整體利率下行的背景下,2020年LPR利率仍有下行空間。
近幾年,改善型購房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在房價運行較平穩或小幅下跌的背景下,政策為改善型購房松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改善型購房者不妨密切關注政策的變化,選擇合適的時機,實現房產升級的目標。
量入為出很重要
2020年,隨著經濟增速的下降,我們對收入增長的預期也要降低,在一些行業,我們甚至要做好暫時失業的準備。因此,在消費方面,我們要以穩為主,減少不必要的信貸消費,做到量入為出,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
面對物價的上漲,我們可以利用銀行卡組織、支付機構和電商提供的種種優惠,降低生活成本;也可以采取替代性消費的方式,保持原有的生活品質。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