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剛剛,新華社消息: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22日召開規范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互聯網平臺企業參加。
為嚴格規范社區團購經營行為,會議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九不得”:
一是不得通過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方式濫用自主定價權。
二是不得違法達成、實施固定價格、限制商品生產或銷售數量、分割市場等任何形式的壟斷協議。
三是不得實施沒有正當理由的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搭售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四是不得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排除、限制競爭。
五是不得實施商業混淆、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危害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六是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七是不得利用技術手段損害競爭秩序,妨礙其他市場主體正常經營。
八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
九是不得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危害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關于社區團購,我想已經成為行業內不得不關注的話題,幾乎每位行業從業者都與社區團購發生著或多或少的故事。
今天我們帶來了兩位直接或間接受到社區團購沖擊的創業者故事,同時今晚8點也會帶來幾位成功與社區團購合作的創業者故事。希望能對所有新經銷的讀者朋友有所裨益。
今晚8點直播:
2020年,“我”和社區團購的故事
2020年的一切,似乎都始料未及。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按下暫停鍵。出乎意料的是,2019年剛剛安靜下來的社區團購賽道,卻突然爆火起來。
社區團購賽道,除了原來的選手外,幾乎所有互聯網大小巨頭,都以跑步姿態入場。短短幾個月,數百億投資涌進這個賽道。
一個客觀事實是,包括經銷商、批發商、零售終端在內,無數人的命運在今年被社區團購影響和改變。
-01-
果蔬店先火后冷,半年關了八家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
我姓吳,社區生鮮領域一名再尋常不過的創業者??吹竭@里,你大概應該明白今年我的項目的結局了。
創業之前,我在品牌企業做營銷。做過啤酒、飲料、調味品,從一線代表、銷售主任、市場策劃到銷售總監,都干過。
2017年,我開始和朋友一起做生鮮果蔬連鎖生意。生意的邏輯很簡單,部分大單品從源頭直采,小批量、個性化產品從集散中心選購。
這是一門起早貪黑的生意,如果說之前還有什么夢想,兩年多下來大概也被辛苦磨滅得差不多了。
果蔬店的生意不好也不壞,在選好址的前提下,單店利潤尚算可觀。到2019年底,已經開到了十家。這時,新冠疫情突然爆發了。
一開始,果蔬店生意火爆極了。菜市場和批發市場因為政策和安全幾乎全部關閉,即使沒有關閉也只對進貨的客戶開放,普通老百姓嚴格限制進入。
一時間,消費者只能到大賣場和果蔬店買菜,果蔬店也排隊的場面終于讓我碰見了。
股東和管理團隊興奮了,準備再投入幾百萬擴大規模,店面目標計劃到100家。很快,我就感覺不妙,叫停了準備擴張的步伐。
一月之內,我所有門店附近,全部開起了多家生鮮果蔬店。全是原來的理發店甚至小超市改過來的,有的距離幾十米,有的就開在隔壁。
競爭一下大了很多,挨著的幾家店卯著勁搞新花樣,各種活動和服務都上馬了。但生意還是不可避免地下降,尚能維持基本營收和利潤。
7月份,社區團購開到了我所在的城市。
幾乎一夜之間,就感覺整個小區就被各個社區團購攻陷了一樣。1毛錢1個雞蛋,1分錢福利的廣告,團長補貼的招募廣告,貼得到處都是。
挨著的幾家店再也沒有心情“打仗”了,日流水一下降了30%以上。
單店虧損開始迅速蔓延,很快擴大到了八家。整個公司再也難以為繼,股東們開始在一起商量如何清盤。關閉了八家虧損店,店長接手了2家尚能盈利的店。
一切結束的時候,大家很平靜,還有一些疲憊之后的解脫吧。
我想,這十家果蔬店的命運,在千千萬萬創業者中,可能平凡得不值一提。
我很平靜地述說這段故事,甚至有一絲慶幸,比起那些四五月份殺入生鮮或大肆擴張的同行,我的損失少得多的多。
還在虧損泥潭中的他們,能否掙脫出來?是否有希望打贏這場社區之戰?
未來的一切,我不敢說知道。
-02-
“品牌殺手”批發生意半年腰斬
我姓林,在一個省會城市里做食品批發生意,也就是傳說中的二批。我大概服務了400多家各類小店,客情還不錯,月流水在200來萬,利潤尚可。
我們這群人,據說一直都讓品牌廠家很頭疼。
二批生意原則是快進快出,薄利快銷。所以,二批總是低價進出,破壞大品牌的價盤。
越是名牌,我們越是加價低,好帶我們其他高毛利產品。所以,我們有了“品牌殺手”的外號。
可是,當二批這“價格殺手”遇見社區團購這個“殺手”,幾乎一觸即潰,潰不成軍了。
我們再低價,是不會賠錢賣的。可社區團購不僅不賺錢,上來就是貼錢。有了資本做后臺,就是豪橫啊。
當社區團購進入我們城市時,我還去參加了供應商大會。
會議很熱烈,人頭攢動,平臺負責人講的熱血澎湃??諝庵袕浡陝拥臍庀?。
開城的時候,供應還比較好談,有一些朋友供上貨了。我也報了一番價格,但沒有合作成,后面就擱置了。
從5月開始,我的批發業務就一落千丈,幾近腰斬。走了一下市場,發現兩個問題。
一個是小店生意普遍下滑20%到30%,一些常去小店的顧客明顯頻次下降。
另一個是很多商品社區團購上價格異常便宜,我的進貨價都比它高不少。比如紅牛和牛奶等,平臺上價格比我進貨價還要便宜10塊左右。
說實話,客情雖然不錯,但大家做生意,貨比三家很正常,我也沒辦法要求進貨。
就這樣,只要平臺上有的產品,我這邊就完全出不動。甚至,有客戶要配某些貨的時候,我還得去平臺上進,比從經銷商那里拿便宜。
不到兩個月,我公司的批發業務就腰斬一半,內部一片愁云慘淡。
不得已,我遣散了部分員工,保留了經營還不錯的幾家小超市。從我的朋友圈來看,只要經營產品與社區團購直接沖突的品類,基本都做不下去了。
社區團購“殺手”替廠家清理門戶,解決了二批這個“殺手”,說起來有種莫可名狀的幽默。
直到9月份我開發了幾個有持續穩定采購需求的團購客戶,公司情況才有了好轉。
回頭來看,社區團購對批發商業務的影響,基本是摧毀性的。有的批發商反應快,很快轉型成了社區團購平臺的供應鏈伙伴,在這一輪調整中是受益的。
這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二批是生意大幅下滑,還在苦苦支撐。
城市里二批未來還會存在嗎?二批的出路,是原地不動,是向上代理,向下做門店,還是轉型配送?
沒人能回答,似乎也沒人會關心。二批的命運,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在意,包括二批自己。
是啊,但凡有更好一點的選擇,誰會選擇做二批呢?
結語:
做果蔬店的老吳,和做快消批發的老林,如果不是因為社區團購,他們的故事本來是沒有交集的。
事實上,不僅果蔬店和快消批發,連小超市、大賣場、菜市場,無一不被社區團購或多或少地影響著。
我們很難精確地算出今年特殊的大環境影響有多大,社區團購影響有多大。但影響已經發生,且會繼續發生。
如何更好地發展未來?回頭看自己的路,聽別人講他的故事,才可能想清自己的路。
PS:新經銷直播間將于8點,為大家帶來三位主人公與社區團購不同的故事,有收獲,有教訓,有成長,也有失誤。敬請新經銷的讀者們關注新經銷看點直播收看!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