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為什么說:阿里巴巴已是嘉道中衰,暗潮涌動?


    為什么如此說?判斷的依據也很簡單:阿里帝國的核心業務和現金牛–淘寶&天貓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個危機,可以用互聯網上流傳的一句話,簡單概括,那就是:低價小商品去拼多多,高價大件去京東。

    淘寶&天貓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被拼多多和京東像三明治一樣夾在中間,但又沒有特殊的優勢:價格拼不過拼多多,正品和購物體驗(快遞速度等)拼不過京東,正在逐步丟失市場。

    2014年,天貓占據著中國B2C電商市場份額的59.30%,京東為20.2%,拼多多還不存在。

    2019年,天貓占據中國B2C電商市場的份額跌至50.1%,京東上升至26.51%,拼多多為12.8%。

    每年平均丟失2%的市場份額,算得上是步步小退。

    為什么說:阿里巴巴已是嘉道中衰,暗潮涌動?

    2

    但步步小退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京東和拼多多逐漸穩固住自己的基本面(京東基本面是高端用戶,拼多多基本面是低價用戶)后,開始向阿里電商的基本面蠶食。

    京東推出了京喜平臺,下沉市場,侵吞淘寶的市場;拼多多也有意推出自己的天貓,上占市場。

    PS:盡管黃崢否認,或者掩飾自己會推出拼多多版本的天貓,怕引來阿里方面的提前重視和布局狙擊,但低端市場飽和后,企業要追求增長,一定會爭奪高端用戶,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在這種戰略級的夾攻下,阿里帝國的電商業務會不會由年年小退,演變為大潰退,還不得而知。但發生的風險概率還是極大的。

    3

    有人說,阿里現在早就不是純電商公司了,而是一個集電商、數字支付、互聯網金融、云計算、數字媒體等多元業務為一體的大型科技公司。所以不怕電商業務潰敗。

    這種說法,表面看有點道理,但仔細分析一下,根本站不住腳。

    且不說,阿里的數字支付、互聯網金融、云計算甚至多媒體業務都是圍繞電商業務建立的,電商是皮,數字支付、互聯網金融、云計算等業務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單從財務角度來說:2019.4-2020.3財年,來自電商業務的收入占阿里總營收的86%;來自云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業務等所謂多元化業務的收入占比,不超過15%。

    而如果從利潤角度分析,電商業務的貢獻比要超過90%,可能超過100%。

    為什么會超過100%呢,因為占阿里營收7%的云計算,成立11年來,一直在虧損,直到2020年第二季度,仍然虧損38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阿里巴巴一直拿電商業務貢獻的利潤,去補貼其他非電商業務。

    一旦電商業務的現金流暴跌或停滯了,阿里又拿什么去持續滋養新業務呢?

    所以,電商業務是阿里生死攸關,不容有失的核心支撐,不存在不怕京東、拼多多侵吞市場的問題。

    阿里帝國雖大,電商業務卻是少數能夠掙錢的靚仔。

    為什么說:阿里巴巴已是嘉道中衰,暗潮涌動?

    4

    說到這里,可能又有人說:為什么阿里沒能像谷歌、微軟、亞馬遜一樣,在成為行業壟斷霸主后,一直保持一騎絕塵的領先優勢。

    這就涉及到了中國互聯網的先天不足,即:模仿、落地執行和商業化模式創新很強,但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谷歌、微軟、亞馬遜靠的是技術稱霸市場,在成為壟斷霸主后,又持續不斷的巨額研發,始終在技術上保持優勢,甚至像谷歌,還搞出了起家業務(搜索引擎)外,更勁爆的顛覆性技術:安卓系統、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

    而阿里更多靠的是先發優勢和商業模式創新:即首個把美國電商技術復制到中國,并創新出了符合中國特色國情的“開店免費模式”,一舉擊敗亞馬遜中國、Ebay等海外電商巨頭。

    可阿里巴巴能夠復制,京東、拼多多、唯品會都能夠復制,在技術上,大家誰也不比誰高明,阿里巴巴無法實現用技術壟斷市場,或者始終保持競爭力。

    至于商業模式創新,京東、拼多多、唯品會更不比阿里巴巴玩得差,京東玩重資產(自營銷售+自建快遞體系),拼多多找到了四五線和農村低價電商的黃金寶地,唯品會起家于服裝大牌尾貨的誘人折扣。

    所以,在阿里巴巴的先發優勢消耗殆盡后,就遇到了電商群狼的夾擊,進退維谷,遭遇重大危機。

    最后還是那句話:創新不重,技術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真的要做102年的企業,必須在技術創新上持續發力,用技術‘壟斷’市場,比商業模式‘壟斷’市場,要靠譜得多。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