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1998年,畢業不久的馬化騰,在深圳創建了騰訊。1999年,辭去英語老師的馬云,則在杭州創建了阿里巴巴。

    從此,中國互聯網界的兩大巨頭開始誕生,它們一直相愛相殺著,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二十多年里,有許多著名的互聯網公司折戟沉沙,輝煌不再,比如曾經與騰訊,阿里同稱為“BAT”的百度。

    但是騰訊與阿里,卻一直齊頭并進,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界的雙子星座。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騰訊

    然而,時至今日,阿里似乎也在逐漸步入百度的后塵,在各個方面漸居下風,已經越來越難以和騰訊對抗了。


    漸居下風的阿里

    阿里與騰訊,多年來一直齊頭并進,雙方雖然有時略有差距,但是卻極其微小。然而時至今日,阿里卻漸居下風,越來越難以和騰訊對抗。

    阿里的漸居下風,主要體現在商業市值,競爭現狀以及負面影響這三個方面。

    首先是商業市值方面,阿里已經離騰訊越來越遠。

    騰訊上市比較早,在2004年的時候,騰訊就已經到香港上市了。

    當時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次子,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手持騰訊20%的股份,算得上是騰訊的大股東了。

    然而后來李澤楷不看好騰訊,賣掉了騰訊的所有股份。如今的騰訊,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港股之王”,李澤楷早就悔不當初了。

    而阿里的上市相比于騰訊,就相對較晚了。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創始人馬云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阿里巴巴正式掛牌上市,創造了史上最大IPO記錄,股票代碼“BABA”。

    同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又在香港上市,其總市值超過4萬億元,登頂港股成為港股“新股王”。

    當年的阿里,其市值力壓騰訊,跑在了騰訊的前頭,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占據著優勢。

    然而,2020年12月24日的一則消息,很快就打破了這種局面。

    2020年12月24日,阿里巴巴因為“二選一”涉嫌壟斷,被國家立案調查。

    在短時間內,阿里巴巴的股價馬上應聲暴跌,一天市值就蒸發掉超過4300億港元。同一時間,騰訊的股價順勢而起,很快就比阿里巴巴多出4400億港元。

    時至今日,阿里巴巴始終沒有恢復元氣,在商業市值上和騰訊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截止2021年3月7日,阿里巴巴的港股市值為4.91萬億港元,騰訊的港股市值則為6.51萬億港元。

    騰訊足足比阿里巴巴多出了1.6萬億港元的市值,換算成美元,大概為2061億左右,相當于兩個百度的市值。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騰訊

    阿里與騰訊的市值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是競爭現狀,阿里已經深陷騰訊眾小弟的包圍之中。

    阿里和騰訊在各個方面,在各個領域都掀起了對抗戰爭,并且深刻地影響著中國。

    比如2014年快的與滴滴的打車大戰,2016年小黃車與摩拜的單車大戰,還有美團與餓了么持續不斷的外賣大戰等等。

    在各個領域的大戰中,阿里往往是敗多勝少,而騰訊則往往是大勝而歸。

    由于騰訊的主業是社交和游戲,所以阿里持續想要入侵騰訊的社交和游戲腹地。

    在社交領域,阿里連續推出了來往,釘釘,支付寶圈子,而且還投資了陌陌和微博。但是一直以來,沒有一款產品,能夠對騰訊的社交霸主地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在游戲領域,阿里2016年的時候正式入局,成立阿里游戲,通過幾年的努力,雖然做到了全國第四的位置,可是和騰訊游戲還是相距甚遠。

    因此,阿里對騰訊社交和游戲腹地的入侵,一直以來都沒有成功。

    然而,騰訊對阿里電商腹地的入侵,卻可以算得上是頗有成效了。

    2014年,騰訊投資電商巨頭京東;2015年,騰訊入股團購霸主美團;2016年,騰訊又扶持了電商新秀拼多多。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京東

    這三家公司猶如三頭惡狼一樣,持續不斷地圍攻阿里的電商主業,將阿里這頭猛虎滋擾的不勝其煩。而阿里因為“二選一”涉嫌壟斷被調查一事,也是因為與這三家公司競爭而導致的。

    如今的阿里,已經深陷騰訊的眾小弟包圍之中;而騰訊卻一直安然無恙,阿里對它的進攻,完全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

    阿里與騰訊,已經難以平起平坐,齊頭并進了。

    最后是負面影響方面,阿里已經掉入了輿論的漩渦。

    先是2020年10月24日的時候,馬云在上海外灘演講言辭激烈,后來被國家媒體點名批評,然后其所主導的螞蟻金服上市被上證叫停。

    后是兩個月后,也就是2020年12月24日,一則重磅消息再一次將阿里巴巴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二選一”涉嫌壟斷,阿里巴巴被國家立案調查。

    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已經將馬云和阿里巴巴推入了輿論的漩渦,難以自拔。

    人們談到馬云和阿里,就是資本家,壟斷這些負面詞匯,網上對他們的口誅筆伐更是不絕于耳。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馬云

    許多人對馬云和阿里的觀感,已經完全從正面變成負面的了。這對阿里巴巴的影響,可以說是嚴重而深遠的。

    反觀騰訊,除了其游戲產業常年遭人謾罵之外,一直以來都是四平八穩。

    不管是騰訊誤傷老干媽的神奇操作,還是微信與抖音的多年官司糾葛,這些負面消息,都沒有造成騰訊的重大公關災難,一直都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由此可見,騰訊的公關和法律團隊,真的不是一般的強。

    一方面是阿里深陷負面影響難以自拔,另一方面是騰訊長期以來四平八穩。雙方此消彼長,阿里已經遠遠不是騰訊的對手了。

    因此,時至今日,阿里在與騰訊的競爭中,已經漸居下風,難以再與騰訊平起平坐,齊頭并進。


    為何阿里會如此

    曾經與騰訊齊頭并進的阿里,現在卻已經不再是騰訊的對手了,難復當年輝煌。

    為何當年笑傲江湖的阿里巴巴,如今卻發展乏力,漸居下風了呢?我覺得,這可以從主業屬性,投資策略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阿里巴巴

    首先說說主業屬性,這幾乎決定了騰訊和阿里的發展方向。

    大家都知道,騰訊的主業是社交和游戲。那么,這兩個主業到底有什么屬性和特點呢?

    騰訊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社交霸主,其qq和微信早已風靡全國。特別是微信,截止2020年,其月活人數已經達到了12億。

    社交的最大屬性和特點,就是它是互聯網的流量起點。人們每天使用完微信后,總要找點事情干,這個時候騰訊就可以引導流量有目的性的流動了。

    因此,騰訊依靠社交主業的優勢,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流量地主,流量對它來說唾手可得,它需要的是廣泛的變現渠道。

    而騰訊的另一主業游戲,其最大的屬性就是暴利吸金。騰訊把自家的社交流量引流到游戲上,很容易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除了自家的游戲產業外,騰訊還將社交流量引流到它所扶持的眾小弟身上,加速它們的發展。比如京東和拼多多,它們在微信上都有著一級入口。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拼多多

    因此,騰訊依靠著流量起點的屬性優勢,一方面靠自家游戲產業賺錢,一方面將流量導入給自己入股的眾小弟身上,騰訊也因此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而阿里的主業則是電商,那么電商到底有什么樣的屬性和特點呢?

    阿里是中國的電商之王,其淘寶和天貓成為了中國人最常用的兩款網絡購物軟件。

    電商的最大屬性和特點,就是它是互聯網的流量終點?;ヂ摼W企業聚集再多的流量,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變現,而電商則是變現的有力渠道。

    因此,阿里缺的不是變現渠道,而是來自于四面八方的流量。這也導致了,阿里的各種投資,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給自己的電商產業增加足夠多的流量。

    然而,互聯網領域,流量為王。只要有了流量,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變現渠道。增加流量和變現渠道相比,顯然增加流量更為困難。

    所以阿里選擇的電商主業,顯然比騰訊的社交+游戲主業,路顯得更加的難走。阿里在長時間的競爭中,漸漸處于下風,也就很正常了。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阿里巴巴

    其次說說投資策略,騰訊的投資策略比阿里的投資策略更成功。

    從騰訊的眾多投資公司中,我們可以看到,騰訊采取的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投資策略。

    比如京東,美團和拼多多等,騰訊不僅入股這些公司,給它們提供發展資金,而且還將自己的社交流量開放給它們,扶持它們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騰訊從來不干涉這些公司的“內政”,準許它們獨立運營,只需要按時分紅給它就行了。

    你想想,如果有一位大哥,他不僅給錢給人,還不干擾你自己的戰略和決策,你會不會非常歡迎它?你的公司會不會發展得更好?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被騰訊投資的公司,大多數發展得都比較好。像京東,美團和拼多多等,都已經對阿里的電商主業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而阿里的投資策略則偏向于強勢掌控,大多數情況下,阿里更喜歡全資收購。

    許多公司被阿里收購之后,阿里都會換掉原來的創始團隊,派來自己的嫡系部隊進行管理。因為這樣做,阿里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戰略以及決策,讓這些公司為自己的電商主業提供流量。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互聯網流量

    但是這樣做有很大的弊端。

    其一是被收購的公司,已經完全無法按照創始人的規劃來發展,嚴重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這些公司發展得好不好,其實阿里并不在意,只需要它們給阿里提供源源不斷的流量就行了。

    其二是阿里這樣做,給自己在投資界帶來了很不好的觀感和名聲。許多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正是因為不想自己的創業心血被阿里毀于一旦,才拒絕被阿里收購或者入股的。

    比如美團的王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團最開始是阿里投資的,后來王興因為不滿阿里的做法,才轉投騰訊,成為了阿里的死敵。

    如果你是一家要被入股或者收購的公司創始人,相信你也會更加歡迎和青睞騰訊吧。

    因此,騰訊和阿里在投資策略上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雙方公司的日后發展。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騰訊

    當然,阿里逐漸落后于騰訊,其原因還有很多,篇幅所限,我在此也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加以補充。


    最后總結

    如今的阿里,已經不復當年輝煌,在與騰訊的競爭中漸漸處于下風。這是阿里的困局,也是對商業模式的重新思考。

    可以預料的是,如果阿里無法在后續的發展中積極轉型和改變,它就很有可能會與騰訊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也會走上百度的老路,和騰訊嚴重掉隊。

    各位朋友,你們對此怎么看呢?歡迎大家各抒己見,踴躍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