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英語:Motherboard,Mainboard,簡稱Mobo),又稱主機板、系統板、邏輯板、母板、底板等,是構成復雜電子系統例如電子計算機的中心或者主電路板。
典型的主板能提供一系列接合點,供處理器、顯卡、聲效卡、硬盤、存儲器、對外設備等設備接合。它們通常直接插入有關插槽,或用線路連接。主板上最重要的構成組件是芯片組(Chipset)。而芯片組通常由北橋和南橋組成,也有些以單片機設計,增強其性能。這些芯片組為主板提供一個通用平臺供不同設備連接,控制不同設備的溝通。它亦包含對不同擴充插槽的支持,例如處理器、PCI、ISA、AGP,和PCI Express。芯片組亦為主板提供額外功能,例如集成顯核,集成聲效卡(也稱內置顯核和內置聲卡)。一些高價主板也集成紅外通訊技術、藍牙和802.11(Wi-Fi)等功能。
主板結構
所謂主板結構就是根據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狀,所使用的電源規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標準,所有主板廠商都必須遵循。
主板結構分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結構。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結構,已經淘汰;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于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EATX和WATX則多用于服務器/工作站主板;ATX是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板結構,擴展插槽較多,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板都采用此結構;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展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于品牌機并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結構,但尚未流行便被放棄,繼續使用ATX。 [1]


芯片組
芯片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組成部分,幾乎決定了這塊主板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電腦系統性能的發揮。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為北橋芯片和南橋芯片。北橋芯片提供對CPU的類型和主頻、內存的類型和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糾錯等支持。南橋芯片則提供對KBC(鍵盤控制器)、RTC(實時時鐘控制器)、USB(通用串行總線)、Ultra DMA/33(66)EIDE數據傳輸方式和ACPI(高級能源管理)等的支持。其中北橋芯片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也稱為主橋(Host Bridge)。 [2]


按邏輯控制芯片組分類
這些芯片組中集成了對CPU、CACHE、I/O和總線的控制。586以上的主板對芯片組的作用尤為重視。
Intel公司出品的用于586主板的芯片組有:
LX:早期的用于Pentium 60和66MHz CPU的芯片組。
NT:海王星(Neptune),支持Pentium 75MHz以上的CPU,在Intel 430 FX芯片組推出之前很流行,已不多見。
FX:在430和440兩個系列中均有該芯片組,前者用于Pentium,后者用于Pentium Pro。
HX:Intel 430系列,用于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商用微機。
VX:Intel 430系列,在HX基礎上針對普通的多媒體應用作了優化和精簡,有被TX取代的趨勢。
TX:Intel 430系列的最新芯片組,專門針對PentiumMMX技術進行了優化。
GX/KX:Intel 450系列,用于Pentium Pro,GX為服務器設計,KX用于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PC。
MX:Intel 430系列,專門用于筆記本電腦的奔騰級芯片組,參見《Intel 430 MX芯片組》。
非Intel公司的芯片組有:
VT82C5xx系列:VIA公司出品的586芯片組。
SiS系列:矽統(SiS)出品,在非Intel芯片組中名氣較大。
Opti系列:Opti公司出品,采用的主板商較少。
擴展槽
擴展插槽是主板上用于固定擴展卡并將其連接到系統總線上的插槽,也叫擴展槽、擴充插槽。擴展槽是一種添加或增強電腦特性及功能的方法。擴展插槽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少是決定一塊主板好壞的重要指標。有多種類型和足夠數量的擴展插槽就意味著今后有足夠的可升級性和設備擴展性,反之則會在今后的升級和設備擴展方面碰到巨大的障礙。 [3]
主要接口
硬盤接口:硬盤接口可分為IDE接口和SATA接口。在型號老些的主板上,多集成2個IDE口,通常IDE接口都位于PCI插槽下方,從空間上則垂直于內存插槽(也有橫著的)。而新型主板上,IDE接口大多縮減,甚至沒有,代之以SATA接口。
軟驅接口:連接軟驅所用,多位于IDE接口旁,比IDE接口略短一些,因為它是34針的,所以數據線也略窄一些。
COM接口(串口):大多數主板都提供了兩個COM接口,分別為COM1和COM2,作用是連接串行鼠標和外置Modem等設備。COM1接口的I/O地址是03F8h-03FFh,中斷號是IRQ4;COM2接口的I/O地址是02F8h-02FFh,中斷號是IRQ3。由此可見COM2接口比COM1接口的響應具有優先權,市面上已很難找到基于該接口的產品。
PS/2接口:PS/2接口的功能比較單一,僅能用于連接鍵盤和鼠標。一般情況下,鼠標的接口為綠色、鍵盤的接口為紫色。PS/2接口的傳輸速率比COM接口稍快一些,但這么多年使用之后,絕大多數主板依然配備該接口,但支持該接口的鼠標和鍵盤越來越少,大部分外設廠商也不再推出基于該接口的外設產品,更多的是推出USB接口的外設產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該接口使用非常廣泛,因此很多使用者即使在使用USB也更愿意通過PS/2-USB轉接器插到PS/2上使用,外加鍵盤鼠標每一代產品的壽命都非常長,接口依然使用效率極高,但在不久的將來,被USB接口所完全取代的可能性極高。
USB接口:USB接口是如今最為流行的接口,最大可以支持127個外設,并且可以獨立供電,其應用非常廣泛。USB接口可以從主板上獲得500mA的電流,支持熱拔插,真正做到了即插即用。一個USB接口可同時支持高速和低速USB外設的訪問,由一條四芯電纜連接,其中兩條是正負電源,另外兩條是數據傳輸線。高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2Mbps,低速外設的傳輸速率為1.5Mbps。此外,USB 2.0標準最高傳輸速率可達480Mbps。USB 3.0已經出現在主板中,并已開始普及。
LPT接口(并口):一般用來連接打印機或掃描儀。其默認的中斷號是IRQ7,采用25腳的DB-25接頭。并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
1、SPP標準工作模式。SPP數據是半雙工單向傳輸,傳輸速率較慢,僅為15Kbps,但應用較為廣泛,一般設為默認的工作模式。
2、EPP增強型工作模式。EPP采用雙向半雙工數據傳輸,其傳輸速率比SPP高很多,可達2Mbps,已有不少外設使用此工作模式。
3、ECP擴充型工作模式。ECP采用雙向全雙工數據傳輸,傳輸速率比EPP還要高一些,但支持的設備不多。使用LPT接口的打印機與掃描儀已經基本很少了,多為使用USB接口的打印機與掃描儀。
MIDI接口:聲卡的MIDI接口和游戲桿接口是共用的。接口中的兩個針腳用來傳送MIDI信號,可連接各種MIDI設備,例如電子鍵盤等,市面上已很難找到基于該接口的產品。
SATA接口:SATA的全稱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級技術附件,一種基于行業標準的串行硬件驅動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盤接口規范,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準,正式宣告了SATA規范的確立。SATA規范將硬盤的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標準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約13%,而隨著未來后續版本的發展,SATA接口的速率還可擴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從其發展計劃來看,未來的SATA也將通過提升時鐘頻率來提高接口傳輸速率,讓硬盤也能夠超頻。 [4]


?
主板平面
主板的平面是一塊PCB(印刷電路板),一般采用四層板或六層板。相對而言,為節省成本,低檔主板多為四層板:主信號層、接地層、電源層、次信號層,而六層板則增加了輔助電源層和中信號層,因此,六層PCB的主板抗電磁干擾能力更強,主板也更加穩定。 [5]
工作原理
在電路板下面,是4層有致的電路布線;在上面,則為分工明確的各個部件:插槽、芯片、電阻、電容等。當主機加電時,電流會在瞬間通過CPU、南北橋芯片、內存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接口以及主板邊緣的串口、并口、PS/2接口等。隨后,主板會根據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來識別硬件,并進入操作系統發揮出支撐系統平臺工作的功能。
主要種類
AT:標準尺寸的主板,IBM PC/A機首先使用而得名,有的486、586主板也采用AT結構布局。
Baby AT:袖珍尺寸的主板,比AT主板小,因而得名。很多原裝機的一體化主板首先采用此主板結構。
ATX:改進型的AT主板,對主板上元件布局作了優化,有更好的散熱性和集成度,需要配合專門的ATX機箱使用。
BTX:是ATX主板的改進型,它使用窄板(Low-profile)設計,使部件布局更加緊湊。針對機箱內外氣流的運動特性,主板工程師們對主板的布局進行了優化設計,使計算機的散熱性能和效率更高,噪聲更小,主板的安裝拆卸也變得更加簡便。
BTX在一開始就制定了3種規格,分別是BTX、Micro BTX和Pico BTX。3種BTX的寬度都相同,都是266.7mm,不同之處在于主板的大小和擴展性有所不同。
一體化(All in one)主板:集成了聲音,顯示等多種電路,一般不需再插卡就能工作,具有高集成度和節省空間的優點,但也有維修不便和升級困難的缺點,在原裝品牌機中采用較多。
NLX:Intel最新的主板結構,最大特點是主板、CPU的升級靈活方便有效,不再需要每推出一種CPU就必須更新主板設計此外還有一些上述主板的變形結構,如華碩主板就大量采用了3/4 Baby AT尺寸的主板結構。
- 按主板的結構特點分類還可分為基于CPU的主板、基于適配電路的主板、一體化主板等類型。基于CPU的一體化的主板是較佳的選擇。
- 按印制電路板的工藝分類又可分為雙層結構板、四層結構板、六層結構板等;以四層結構板的產品為主。
- 按元件安裝及焊接工藝分類又有表面安裝焊接工藝板和DIP傳統工藝板。
- 按CPU插座分類,如Socket 7主板、Slot 1主板等。
- 按存儲器容量分類,如16M主板、32M主板、64M主板等。
- 按是否即插即用分類,如PnP主板、非PnP主板等。
- 按系統總線的帶寬分類,如66MHz主板、100MHz主板等。
- 按數據端口分類,如SCSI主板、EDO主板、AGP主板等。
- 按擴展槽分類,如EISA主板、PCI主板、USB主板等。
- 按生產廠家分類,如華碩主板、技嘉主板等。


芯片
Intel:Socket386、Socket486、Socket586、Socket686、Socket370(810主板、815主板)、Socket478(845主板、865主板)、LGA 775(915主板、945主板、965主板、G31主板、P31主板、G41主板、P41主板、G43、P43主板、G45、P45、X38、X48)、LGA 1156(H55主板、H57主板、P55主板、P57主板、Q57主板)、LGA 1155分為6系、7系兩個系列(6系主板有:H61主板、H67主板、P67主板、Z68主板;7系主板有:B75、Z75、Z77、H77。)、LGA 1366(X58主板)、LGA 2011(X79主板)。
2013由於Intel推出22nm Haswell的新規格CPU,Ivy Bridge的LGA 1155升級成為LGA 1150。
AMD:Socket AM2AM2+(760G主板、770主板、780G主板,785G主板、790GX主板)、AM3AM3+(870G主板、880G主板、890GX主板、890FX主板、970主板、990X主板、990FX主板)、FM1(A55主板、A75主板)、FM2(A55主板、A75主板、A85主板)。
同一級的CPU往往也還有進一步的劃分,如奔騰主板,就有是否支持多能奔騰(P55C,MMX要求主板內建雙電壓),是否支持Cyrix 6×86、AMD 5k86(都是奔騰級的CPU,要求主板有更好的散熱性)等區別。
總線
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準體系結構總線。
EISA(Extension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擴展標準體系結構總線。
MCA(Micro Channel):微通道總線。
此外,為了解決CPU與高速外設之間傳輸速度慢的“瓶頸”問題,出現了兩種局部總線,它們是:
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視頻電子標準協會局部總線,簡稱VL總線。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圍部件互連局部總線,簡稱PCI總線。486級的主板多采用VL總線,而奔騰主板多采用PCI總線。
繼PCI之后又開發了更外圍的接口總線,它們是:
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總線。
IEEE1394(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協會1394標準)俗稱“火線(Fire Ware)”。
研發產品
PnP功能帶有PnP BIOS的主板配合PnP操作系統(如Win95)可幫助用戶自動配置主機外設,做到“即插即用”。
節能(綠色)功能一般在開機時有能源之星(Energy Star)標志,能在用戶不使用主機時自動進入等待和休眠狀態,在此期間降低CPU及各部件的功耗。
無跳線主板這是一種新型的主板,是對PnP主板的進一步改進。在這種主板上,連CPU的類型、工作電壓等都無須用跳線開關,均自動識別,只需用軟件略作調整即可。經過Remark的CPU在這種主板上將無所遁形。486以前的主板一般沒有上述功能,586以上的主板均配有PnP和節能功能,部分原裝品牌機中還可通過主板控制主機電源的通斷,進一步做到智能開/關機,這在兼容機主板上還很少見,但肯定是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無跳線主板將是主板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P35系列
2006年10月,英特爾向業界宣布,965/975下一代芯片組將采用全新的“3”系列命名方式,985將不復存在?!?”系列芯片組基于BearLake架構,分為家用和商用2大系列,共計6個不同的型號,后來又追加了一款整合顯卡的G31,目前共有7個型號。
BearLake的7個型號中,面向商用的以Q開頭,包括Q35和Q33;面向家用的包括高端產品和主流產品兩個系列,高端產品有X38,主流產品有P35、G35、G33和后來加入的G31。其中G字開頭的都是帶有集成顯卡的主板芯片組產品。
高端X38:支持四核心處理器、DDR3-1333內存、PCI-E 2.0、PCI-E x16×2,前端總線1333MHz,搭配ICH9/ICH9R/ICH9DH南橋,2007年第三季度發布。
主流P35:支持DDR3-1066/DDR2-800內存、前端總線1333MHz、搭配ICH9/R/DH南橋,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家用G35:支持DDR2-800內存、前端總線1333MHz、支持Intel清晰視頻技術(CVT)、DirectX 10、搭配ICH8南橋、HDCP、1080i H.264、HD Audio,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整合G33:支持DDR3-1066/DDR2-800內存、前端總線1333MHz、支持Intel清晰視頻技術(CVT)、DirectX 10、HDCP,搭配ICH9/R/DH南橋,2007年第三季度發布。
商務Q35:支持DDR2-800內存、前端總線1333MHz、支持Intel第二代主動管理技術AMT2、虛擬化技術VT、搭配ICH9DO南橋,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精簡Q33:支持DDR2-800內存、前端總線1066MHz、搭配ICH9/R南橋、2007年第二季度發布。
對于BearLake來說,相對于965/975最大的改進就在于將FSB提升到了1333MHz,可以支持英特爾最新的酷睿2處理器,而且還將搭配全新的ICH9南橋,支持PCIe 2.0和DDR3內存。但是具體到其中的型號則不盡相同。其中最高端的X38將支持PCIe 2.0且提供兩個全速的PCIex16插槽,支持DDR3 1333MHz,搭配ICH9南橋;而在市場上唱主角的,無疑是P35、G35和G33這三款產品。
G33將整合支持英特爾清晰視頻技術(Intel Clear Video Technology)的顯示核心,前端總線升級為1333 MHz,和G35一樣都同時支持雙核心與四核心處理器。但是它的內存規格相對X38來說相對保守,只支持DDR3-1066或DDR2-800。原定在G33之上的是G35芯片組。這里“原計劃”指的是G35不論在初始規格還是定位上都要高于G33,但是后來英特爾對G35作了調整。讓我們先來看看G35最初的規格:整合了兼容DirectX 10的顯示核心并提供對高清內容回放(HDCP)的完整支持,支持DDR3-1066和DDR2-800內存,前端總線為1333MHz。而P35芯片組與G35相比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P35 Express沒有整合顯示核心。
英特爾將進一步強化ICH9南橋芯片的硬盤功能,除加入全新的Intel Rapid Recover Technology數據保護技術外,還將正式支持Command Based Port Multipliers技術。
后有p45、p43、g41、g45、x48、高端i7+X79和Z68。
據悉,Intel Rapid Recover Technology能為用戶提供簡單快捷的數據復元功能,它可以把硬盤的鏡像備份到另一塊稱為恢復硬盤(Recovery Drive)的硬盤上。用戶可自行選擇當系統進入閑置狀態還是在某個指定時間進行Recovery Drive的內容更新,以確保Recovery Drive發揮最大的數據保護作用。如果主硬盤出現故障,系統可以直接從Recovery Drive啟動,并進行數據復原工作。
此外,Intel還將在ICH9南橋中支持SATA Port Multiplier技術。據主板廠商介紹,大部份南橋芯片的每一個SATA接口只能連接一個SATA設備,這大大限制了系統支持的硬盤數目。但加入SATA Port Multiplier支持后,每一個SATA接口可讓多個SATA設備分享其3Gb/s的傳輸頻寬,最高可達15個SATA設備,大幅提高了系統存儲設備的擴充能力。
注意事項
選購原則
電腦的主板對電腦的性能來說,影響是很重大的。曾經有人將主板比喻成建筑物的地基,其質量決定了建筑物堅固耐用與否;也有人形象地將主板比作高架橋,其好壞關系著交通的暢通力與流速。
1、工作穩定,兼容性好。
2、功能完善,擴充力強。
3、使用方便,可以在BIOS中對盡量多參數進行調整。
4、廠商有更新及時、內容豐富的網站,維修方便快捷。
5、價格相對便宜,即性價比高。
主板上南北橋的區別
一個主板上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說就是主板的芯片組了,主板的芯片組一般由北橋芯片和南橋芯片組成,兩者共同組成主板的芯片組。北橋芯片主要負責實現與CPU、內存、AGP接口之間的數據傳輸,同時還通過特定的數據通道和南橋芯片相連接。北橋芯片的封裝模式最初使用BGA封裝模式,到Intel的北橋芯片已經轉變為FC-PGA封裝模式,不過為AMD處理器設計的主板北橋芯片依然還使用傳統的BGA封裝模式。南橋芯片相比北橋芯片來講,南橋芯片主要負責和IDE設備、PCI設備、聲音設備、網絡設備以及其他的I/O設備的溝通,南橋芯片到為止還只能見到傳統的BGA封裝模式一種。另外,除了傳統的南北橋芯片的分類方法外,還能夠見到一體化的設計方案,這種方案經常在NVIDIA、SiS的芯片組上見到,將南北橋芯片合為一塊芯片,這種設計方案有著獨到之處,對于節省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有一定的意義,除了小部分主板外,還沒有非常廣泛的推廣開來。
開機主板鳴叫原因
Award BIOS
- 1短:系統正常啟動。表明機器沒有任何問題。
- 2短:常規錯誤,請進入CMOS Setup,重新設置不正確的選項。
- 1長1短:內存或主板出錯。換一條內存試試,若還是不行,只好更換主板。
- 1長2短:顯示器或顯示卡錯誤。
- 1長3短:鍵盤控制器錯誤。檢查主板。
- 1長9短:主板Flash RAM或EPROM錯誤,BIOS損壞。換塊Flash RAM試試。
- 不斷地響(長聲):內存條未插緊或損壞。重插內存條,或更換內存。
- 不停地報警:電源、顯示器未和顯示卡連接好。檢查一下所有的插頭。
- 重復短聲報警:電源有問題。
- 無報警無顯示:電源有問題。
AMI BIOS
- 1短:內存刷新失敗。更換內存條。
- 2短:內存ECC較驗錯誤。在CMOS Setup中將內存關于ECC校驗的選項設為Disabled就可以解決,不過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更換一條內存。
- 3短:系統基本內存檢查失敗。換內存。
- 4短:系統時鐘出錯。
- 5短:CPU出現錯誤。
- 6短:鍵盤控制器錯誤。
- 7短:系統實模式錯誤,不能切換到保護模式。
- 8短:顯示內存錯誤。顯示內存有問題,更換顯卡試試。
- 9短:BIOS芯片檢驗和錯誤。
- 1長3短:內存錯誤。內存損壞,更換即可。
- 1長8短:顯示測試錯誤。顯示器數據線沒插好或顯示卡沒插牢。
Phoenix BIOS
- 1短:系統啟動正常
- 1短1短1短:系統初始化失敗
- 1短1短2短:主板錯誤
- 1短1短3短:CMOS或電池失效
- 1短1短4短:ROM BIOS校驗錯誤
- 1短2短1短:系統時鐘錯誤
- 1短2短2短:DMA初始化失敗
- 1短2短3短:DMA頁寄存器錯誤
- 1短3短1短:RAM刷新錯誤
- 1短3短2短:基本內存錯誤
- 1短3短3短:基本內存錯誤
- 1短4短1短:基本內存地址線錯誤
- 1短4短2短:基本內存校驗錯誤
- 1短4短3短:EISA時序器錯誤
- 1短4短4短:EISA NMI口錯誤
- 2短1短1短:前64K基本內存錯誤
- 3短1短1短:從DMA寄存器錯誤
- 3短1短2短:主DMA寄存器錯誤
- 3短1短3短:主中斷處理寄存器錯誤
- 3短1短4短:從中斷處理寄存器錯誤
- 3短2短4短:鍵盤控制器錯誤
- 3短3短4短:顯示內存錯誤
- 3短4短2短:顯示錯誤
- 3短4短3短:時鐘錯誤
- 4短2短1短:時鐘錯誤
- 4短2短2短:關機錯誤
- 4短2短3短:A20門錯誤
- 4短2短4短:保護模式中斷錯誤
- 4短3短1短:內存錯誤
- 4短3短3短:時鐘2錯誤
- 4短3短4短:時鐘錯誤
- 4短4短1短:串行口錯誤
- 4短4短2短:并行口錯誤
- 4短4短3短:數字協處理器錯誤
電池放電
1.使用CMOS放電跳線
對現時的大多數主板來講,都設計有CMOS放電跳線以方便用戶進行放電操作,這是最常用的CMOS放電方法。該放電跳線一般為三針,位于主板CMOS電池插座附近,并附有電池放電說明。在主板的默認狀態下,會將跳線帽連接在標識為“1”和“2”的針腳上,從放電說明上可以知道為“Normal”,即正常的使用狀態。
要使用該跳線來放電,首先用鑷子或其它工具將跳線帽從“1”和“2”的針腳上拔出,然后再套在標識為“2”和“3”的針腳上將它們連接起來,由放電說明上可以知道此時狀態為“Clear CMOS”,即清除CMOS。經過短暫的接觸后,就可清除用戶在BIOS內的各種手動設置,而恢復到主板出廠時的默認設置。
對CMOS放電后,需要再將跳線帽由“2”和“3”的針腳上取出,然后恢復到原來的“1”和“2”針腳上。注意,如果沒有將跳線帽恢復到Normal狀態,則無法啟動電腦并會有報警聲提示。
2.取出CMOS電池
相信有不少用戶遇到過下面的情況:要對CMOS進行放電,但在主板上(如華碩主板)卻找不到CMOS放電的跳線,怎么辦呢?此時,可以將CMOS供電電池摳掉來達到放電的目的。因為BIOS的供電都是由CMOS電池供應的,將電池取出便可切斷BIOS電力供應,這樣BIOS中自行設置的參數就被清除了。
在主板上找到CMOS電池插座,接著將插座上用來卡住供電電池的卡扣壓向一邊,此時CMOS電池會自動彈出,將電池小心取出。
接著接通主機電源啟動電腦,屏幕上就會提示BIOS中的數據已被清除,需要進入BIOS重新設置。這樣,便可證明已成功對CMOS放電。
3.短接電池插座的正負極
取出供電電池來對CMOS放電的方法雖然有一定的成功率,但是卻不是萬能的,對于一些主板來將,即使將供電電池取出很久,也不能達到CMOS放電的目的。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使用短接電池插座正負極的方法來對CMOS放電了。當然,在有CMOS放電跳線的主板上,如果大家覺得CMOS放電操作過于麻煩,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CMOS電池插座分為正負兩極,將它們短接就可以達到放電的目的。首先將主板上的CMOS供電電池取出,然后使用可以有導電性能的物品(螺絲刀、鑷子等導電物品),短接電池插座上的正極和負極就能造成短路,從而達到CMOS放電的目的。
主板驅動
主板驅動是指使計算機能識別你的硬件的驅動程序。如果計算機不能識別,那就要裝上驅動了,但一般用XP系統的可以不用,使用起來正常工作的也可以免了,但一些聲卡或顯卡如果集成的,那么裝上主板的驅動就相當于把這些顯卡聲卡的驅動也裝上。
主板是電腦的核心,處理器是附著在主板上面的。
主板驅動有的是集成在系統盤上的,自帶光盤,放入光驅即可安裝。
主板驅動主要包括:芯片組驅動、集成顯卡驅動、集成網卡驅動、集成聲卡驅動、USB 2.0驅動(XP系統已含)。
故障分類
人為故障
有些朋友,電腦操作方面的知識懂得較少,在操作時不注意操作規范及安全,這樣對電腦的有些部件將會造成損傷。如帶電插拔設備及板卡,安裝設備及板卡時用力過度,造成設備接口、芯片和板卡等損傷或變形,從而引發故障。
環境故障
因外界環境引起的故障,一般是指人們在未知的情況下或不可預測、不可抗拒的情況下引起的。如雷擊、市電供電不穩定,它可能會直接損壞主板,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都沒有辦法預防;外界環境引起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因溫度、濕度和灰塵等引起的故障。這種情況表現出來的癥狀有:經常死機、重啟或有時能開機有時又不能開機等,從而造成機器的性能不穩定。
質量故障
元器件質量引起故障,這種情況是指主板的某個元器件因本身質量問題而損壞。這種故障一般會導致主板的某部分功能無法正常使用,系統無法正常啟動,自檢過程中報錯等現象。
主板是整個電腦的關鍵部件,在電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主板產生故障將會影響到整個PC機系統的工作。
維修方法
主板故障往往表現為系統啟動失敗、屏幕無顯示、有時能啟動有時又啟動不了等難以直觀判斷的故障現象。在對主板的故障進行檢查維修時,一般采用“一看、二聽、三聞、四摸”的維修原則。就是觀察故障現象、聽報警聲、聞是否有異味、用手摸某些部件是否發燙等。下面列舉幾種常見主板的維修方法,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性,一般要幾種方法相結合使用。
清潔法
這種方法一般用來解決因主板上灰塵太多,灰塵帶靜電造成主板無法正常工作的故障,可用毛刷清除主板上的灰塵。另外,主板上一般接有很多的外接板卡,這些板卡的金手指部分可能被氧化,造成與主板接觸不良,這種問題可用橡皮擦擦去表面的氧化層。
觀察法
主要用到“看、摸”的技巧。在關閉電源的情況下,看各部件是否接插正確,電容、電阻引腳是否接觸良好,各部件表面是否有燒焦、開裂的現象,各個電路板上的銅箔是否有燒壞的痕跡。同時,可以用手去觸摸一些芯片的表面,看是否有非常發燙的現象。
替換法
當對一些故障現象不能確定究竟是由哪個部件引起的時候,可以對懷疑的部件通過替換法來排除故障??梢园褢岩傻牟考玫胶玫碾娔X上去試,同時也可以把好的部件接到出故障的電腦上去試。如:內存在自檢時報錯或容量不對,就可以用此方法來判斷引起故障的真正元兇。
檢測法
利用主板bios自檢系統,用檢測卡來來排除主板故障。
電腦主板故障一:開機無顯示
電腦開機無顯示,首先我們要檢查的就是是BIOS。主板的BIOS中儲存著重要的硬件數據,同時BIOS也是主板中比較脆弱的部分,極易受到破壞,一旦受損就會導致系統無法運行,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因為主板BIOS被CIH病毒破壞造成(當然也不排除主板本身故障導致系統無法運行。)。一般BIOS被病毒破壞后硬盤里的數據將全部丟失,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檢測硬盤數據是否完好來判斷BIOS是否被破壞,如果硬盤數據完好無損,那么還有三種原因會造成開機無顯示的現象:
1.因為主板擴展槽或擴展卡有問題,導致插上諸如聲卡等擴展卡后主板沒有響應而無顯示。
2.免跳線主板在CMOS里設置的CPU頻率不對,也可能會引發不顯示故障,對此,只要清除CMOS即可予以解決。清除CMOS的跳線一般在主板的鋰電池附近,其默認位置一般為1、2短路,只要將其改跳為2、3短路幾秒種即可解決問題,對于以前的老主板如若用戶找不到該跳線,只要將電池取下,待開機顯示進入CMOS設置后再關機,將電池重新安裝亦可達到CMOS放電之目的。
3.主板無法識別內存、內存損壞或者內存不匹配也會導致開機無顯示的故障。某些老的主板比較挑剔內存,一旦插上主板無法識別的內存,主板就無法啟動,甚至某些主板不給你任何故障提示(鳴叫)。當然也有的時候為了擴充內存以提高系統性能,結果插上不同品牌、類型的內存同樣會導致此類故障的出現,因此在檢修時,應多加注意。
對于主板BIOS被破壞的故障,我們可以插上ISA顯卡看有無顯示(如有提示,可按提示步驟操作即可),倘若沒有開機畫面,你可以自己做一張自動更新BIOS的軟盤,重新刷新BIOS,但有的主板BIOS被破壞后,軟驅根本就不工作,此時,可嘗試用熱插拔法加以解決(曾有人嘗試,只要BIOS相同,在同級別的主板中都可以成功燒錄。)。但采用熱插拔除需要相同的BIOS外還可能會導致主板部分元件損壞,所以可靠的方法是用寫碼器將BIOS更新文件寫入BIOS里面(可找有此服務的電腦商解決比較安全)。
電腦主板故障二:CMOS設置不能保存
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主板電池電壓不足造成,對此予以更換即可,但有的主板電池更換后同樣不能解決問題,此時有兩種可能:
1.主板電路問題,對此要找專業人員維修。
2.主板CMOS跳線問題,有時候因為錯誤的將主板上的CMOS跳線設為清除選項,或者設置成外接電池,使得CMOS數據無法保存。
電腦主板故障三:在Windows下安裝主板驅動程序后出現死機或光驅讀盤速度變慢的現象
在一些雜牌主板上有時會出現此類現象,將主板驅動程序裝完后,重新啟動計算機不能以正常模式進入Windows 98桌面,而且該驅動程序在Windows 98下不能被卸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找到最新的驅動重新安裝,問題一般都能夠解決,如果實在不行,就只能重新安裝系統。
電腦主板故障四:安裝Windows或啟動Windows時鼠標不可用
出現此類故障的軟件原因一般是由于CMOS設置錯誤引起的。在CMOS設置的電源管理欄有一項modem use IRQ項目,他的選項分別為3、4、5、……、NA,一般它的默認選項為3,將其設置為3以外的中斷項即可。
電腦主板故障五:電腦頻繁死機,在進行CMOS設置時也會出現死機現象
在CMOS里發生死機現象,一般為主板或CPU有問題,如若按下法不能解決故障,那就只有更換主板或CPU了。
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主板Cache有問題或主板設計散熱不良引起。對于Cache有問題的故障,我們可以進入CMOS設置,將Cache禁止后即可順利解決問題,當然,Cache禁止后速度肯定會受到有影響。
電腦主板故障六:主板COM口或并行口、IDE口失靈
出現此類故障一般是由于用戶帶電插拔相關硬件造成,此時用戶可以用多功能卡代替,但在代替之前必須先禁止主板上自帶的COM口與并行口(有的主板連IDE口都要禁止方能正常使用)。
技術參數
- Power線要盡量短,線寬要盡量寬;
- 線應避免銳角、直角。采用135°走線;
- 通常下最小線寬要求為≥4mil,最小線距要求為≥4.5mil;
- 高頻信號盡可能短,線盡量少打VIA,不允許跨切割面;
- 兩焊點間距很?。ㄈ缳N片器件相鄰的焊盤)時,焊點間不得直接相連;
- 整塊線路板布線、打孔要均勻,避免出現明顯的疏密不均的情況。當印制板的外層信號有大片空白區域時,應加輔助線使板面金屬線分布基本平衡;
- 輸入、輸出信號盡量避免相鄰平行走線,最好在線間加地線,以防反饋耦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