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Windows 筆記本轉投 MacBook 多年,一直有一個疑惑困擾著我 —— 為什么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都那么難用?
對于 MacBook 用戶來說,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經常被列為無法割舍的重要原因。而對于 Windows 用戶來說,糟糕的觸控板體驗讓鼠標依然占據著筆記本最佳拍檔的位置。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究竟難用在哪里
我們先從觸控板的基本動作上來說。在日常使用中,用戶使用觸控板的動作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種。
- 移動操作
- 多指手勢
- 觸控點擊
- 按壓點擊
這些基本上涵蓋了所有觸控板能夠完成的動作,其中前三者主要和觸控板使用的表面材質有關。
好的觸控移動體驗手感要順滑不澀,使用起來輕松不費力。這種觸控板一般使用的都是玻璃材質。玻璃材質現在廣泛應用在觸控操作的設備中,最常見的就是手機屏幕。但是光滑的玻璃在有手汗的情況下手感就會變得非常艱澀,所以觸控板都會做成磨砂手感,進一步增加順滑感。多指手勢和移動基本一樣,只是增加了多點觸控點而應用。


關鍵在最后一項,也就是按壓點擊操作。由于系統的交互設計原因,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會移動光標,而點按代表的則是選中操作,兩者結合讓我們能對屏幕上不同的元素進行選中,從而進行后續一系列復雜操作。
從移動到點按的過程中,大多數人的習慣是移動到目標元素上直接按下,比如選中一個圖標,比如快捷打開一個應用,后續還能繼續接上移動操作,比如選中一段文字等等。
這種交互形式是非常高頻的操作,它的好處在于你可以同時操作空間上的水平移動(滑動)與垂直移動(點按),手不用抬腕離開觸控板就能執行多種操作,不僅效率高,同時非常自然和直覺,這點是雙擊或者多指手勢都無法比擬的。


▲ 觸控板的按壓操作。圖片來自:Expert Reviews
Windows 筆記本觸控板為什么難用,按壓點擊的糟糕體驗難辭其咎。如果你經常使用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會很神奇的發現它的按壓反饋并非所有區域都是一致的,而是從頂部到底部呈現一個很明顯的線性變化 —— 頂部幾乎按壓不動,越靠近底部則越容易被按下去。
這就是導致我們最高頻的操作,移動后按壓這個「經典 Combo」出現了體驗斷層,如果你向上移動比如找到最上角的窗口關閉按鈕進行按壓點擊,經常會發現觸控板按不動,而向下移動到任務欄在按壓點按則簡單得多,這種分裂的體驗會讓觸控板的體驗急劇下降,「難用」的評價隨之而來。
但問題是,為什么會這樣?
好的觸控板是怎么做的
不少人都知道 2015 年以后使用了 Force Touch 的 MacBook 觸控板體驗出色,而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到今天使用體驗依然差勁。問題在哪里?就在結構設計。


那些有獨立按鈕的早期觸控板先不提,目前大多數筆記本觸控板在結構上像是一個「跳板」,你可以想象一下跳水項目的三米板或者蹺蹺板的一邊。在觸控板的下面留有一定的空間,這部分通常會有一個按鈕,讓觸控板可以按下去實現按壓點擊。
但同時,靠近鍵盤的上半部分則被固定著是無法按動的,要想實現按壓點擊只能往下,這個導致了觸控板在這個動作上的可用性只有一半。


在使用 Force Touch 之前,MacBook 的觸控板其實也是這種設計,直到 2015 年的 12 英寸 MacBook 率先搭載 Force Touch 壓力觸控板,徹底顛覆了筆記本觸控板的使用體驗。
Force Touch 技術在前幾年已經說的很多了,核心就是用振動馬達模擬出按壓的力度反饋代替傳統的機械結構,蘋果稱之為「觸覺引擎」(Taptic Engine)。并且在四角都加入了力度傳感器,可以感知用戶按壓的力度。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在觸控板的全區域都能實現相同的觸控手感。那種因為向上移動之后觸控板無法直接按下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這些小細節的改善不斷積累起來,讓 MacBook 的觸控板已經甩開了其它筆記本觸控板一大截。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一些有追求的 Windows 陣營產品也開始關注改善觸控板的使用體驗了,比如前兩天剛剛發布的新款華為 MateBook X,這款機型就搭載了「Free Touch」壓力觸控板,內置 8 個壓電陶瓷片,提供全區域感知按壓震動反饋。
那非壓力觸控板,不用振動反饋,就不能做到全區域按壓嗎?其實也不是,至少蘋果就已經給出了一個精巧可行的方案 ——iPad Pro 的妙控鍵盤。
在這個鍵盤上,除了精巧設計的配重與懸掛吸附方式,那塊觸控板也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大助力。這塊觸控板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滑動的觸感和點擊的手感都不錯,讓很多人感到驚喜的是,這是一塊在任何區域都能按下的觸控板。


在 iFixit 的拆解中可以看到,妙控鍵盤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機械結構設計。中間部分是一個按鈕,然后通過杠桿的原理,用機械機構覆蓋了四角這種最難受力的部分。
這種精巧的設計讓用戶在任何區域按壓下去之后,壓力實際都會傳導到中心的按鈕上,以此讓整個觸控板變成了一個大按鈕,從而實現了全區域可按壓。
更高的精度與更大面積
除了按壓點擊的手感之外,凡是好好用過 Windows 筆記本和 MacBook 的人也能感受到,在光標移動上,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手感總是感覺更「飄」一些,精度沒有 MacBook 的觸控板那么高。
這個感覺同樣沒錯,就像 iOS 的跟手性碾壓了 Android 多年一樣,MacBook 的觸控板在精度和跟手性上都遠遠比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更好,并且還有多點觸控為基礎的多指操作手勢進行操作輔助。


▲ Windows 的「精確式觸控板」. 圖片來自:嘉年不過爾爾
如今較新的 Windows 筆記本比如微軟的 Surface 系列,戴爾的 XPS 系列都提供了更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精度更好,同時也能支持多指手勢。只是在按壓操作上依然和精妙的 Force Touch 無法相比。
而對于那些較老的 Windows 筆記本來說并非沒有改善的機會。之前微軟聯合英特爾、義隆電子和新思科技提出了「精確式觸控板」解決方案,并且由微軟帶頭直接在 Windows 系統里進行控制。
只要是 Elan/Synaptics 的觸控方案,更新驅動之后就能獲得近似于新式「精確式觸控板」的體驗,對于部分老款筆記本可以說是一個煥發新生的更新。
當然,如果要讓一塊好的觸控板能夠物盡其用,在優秀的硬件基礎上還需要操作系統和第三方 App 都花費些心思去配合,Windows 系統在這方面來說還需要慢慢來打磨。
最后一點影響觸控板使用體驗的因素則是單純的面積大小。觸控板說到底也是通過用戶的手指來進行操作,手指的可移動范圍和用戶操作密切相關,當觸控板面積不夠大時,光標移動就需要手指頻繁的抬起落下。


更大的觸控板是這幾年 MacBook 的趨勢之一,2016 款的 MacBook Pro 相比 2015 款,觸控板一下子大了一圈。今年剛更新的 2020 款 MacBook Air 也把觸控板的面積增大了 20%,在手指移動范圍上會更寬廣,更多元素變得一次滑動就能夠到。
至于觸控板空間不足的情況則可以參考 iPad Pro 的妙控鍵盤配件,受限于整體的體積,它的觸控板面積一定是不夠的,真正長時間使用會比 MacBook Pro 痛苦很多。
你的筆記本觸控板為什么難用,關于這個問題現在應該已經得出了答案。但受限于 Windows 陣營的局限性,我們很難在更多的筆記本品牌上看到華為這樣愿意付出更高成本去提供更好的觸控體驗。
我想看到這次華為能起到一個帶頭作用,讓更多人意識到,一塊好的觸控板帶來的體驗是多么讓人身心愉悅。即便你認為鼠標才和 Windows 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但好的觸控板體驗與鼠標操作并不沖突不是嗎?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