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id="ycqsw"></menu><nav id="ycqsw"><code id="ycqsw"></code></nav>
<dd id="ycqsw"><menu id="ycqsw"></menu></dd>
  • <nav id="ycqsw"></nav>
    <menu id="ycqsw"><strong id="ycqsw"></strong></menu>
    <xmp id="ycqsw"><nav id="ycqsw"></nav>
  • 云計算背后的暗戰,中國差點被西方巨頭完全卡住數據安全的脖子


    再往前走,中國企業的路布滿荊棘、挑戰艱巨。

      過去20多年,中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且多聚焦于用戶端創新。人們習慣了技術帶來的紅利,以至于認為將這些背后凝聚了科研人員及工程師心血的智慧成果,視為如自來水般平常,忽視了其科技底色。

      也是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國互聯網公司不僅打退了外國的同行來犯,也在一步步將西方的技術替換自主可控的技術。

      在中國本土云計算崛起,中國的科技互聯網企業是繞不開“IOE”三大西方巨頭。I代表IBM的小型機、O代表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

      甲骨文一度占領了整個中國市場,并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地位。甲骨文高價向中國公司出售產品,還要收取20%的服務費,大批中國公司的錢有這么被迫流向這些西方巨頭。

      當然,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國企業的數據安全被西方巨頭拿捏住了。

      為什么一定要做云計算?當時,馬云就已經深刻意識到,沒有自主的技術是會要你命的。即使內部對云計算爭議很大,馬云也非常堅定自己的目標:每年對云計算投入10個億,連續投10年。

      早在2008年,阿里就確定了“云計算”和“大數據”戰略,逐漸建立起以飛天操作系統為基礎的云服務平臺。

    云計算背后的暗戰,中國差點被西方巨頭完全卡住數據安全的脖子

      彼時,為了攻克云計算,阿里云組建了一支陣容豪華的隊伍,包括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九成員工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人員占比國內第一,在國際頂級技術賽事斬獲60余項第一,在國際頂級會議發表論文1000余篇。

      克服云技術實用化鴻溝之難非常人所能想象,用王堅的話來說,是用工程師的命去填。

      隨著市場變化,阿里、華為等本土云計算企業搶先一步,借助本土市場新需求完成了對老牌技術列強超越,將中國人數據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技術升級也有深水期,中國云計算企業在應用層已經形成了對西方企業碾壓式打擊,但中上游仍不容樂觀,比如xin片、服務器等,外國的架構、服務器仍是主導。

      顯然,中國企業也不想僅靠這點市場份額、成果就走“技工貿”的失敗路線,華為推出了xin片“鯤鵬”和服務器“泰山”,阿里也打造了“平頭哥”。

      最新公布的“2021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榜單中,阿里研發投入做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第二,互聯網企業第一。雖然阿里的科技多面向普惠等可感知的應用層,但技術底色一直沒變。

      短短三年,阿里平頭哥已擁有處理器IP、AI芯片及通用芯片等產品家族,旗下玄鐵系列處理器出貨量更已達25億顆。

      基于RISC-V架構推出“玄鐵910”xin片,打破了ARM的壟斷,而推出的“含光800”AIxin片,則是世界上最強的5G無人駕駛AIxin片。同時,為了更好提升相關產品的市場適用性,阿里又拿出了新“王炸”。

      10月19日,阿里巴巴發布了第一款通用CPU芯片——倚天710,采用業界最先進的5nm工藝,單芯片容納高達600億晶體管,針對云場景的定制化設計,指標超出了業界標桿,一舉邁入了由Intel、AMD、AWS等歐美少數巨頭掌控的硬件領域。

    云計算背后的暗戰,中國差點被西方巨頭完全卡住數據安全的脖子

      從第一次放棄模仿B2C,開辟從未有過的B2B開始,阿里就是走少有人走的路、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的公司。面對中國技術升級,阿里再一次選擇了走向深層的攻堅。

      曾經豪賭資本化、地產化的巨頭一個個人走茶涼。畢竟,商業的勝利只是一時,堅持價值觀,探索硬科技,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才能基業常青。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