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CPU(中央處理器)和GPU(圖形處理器,即顯卡)是筆記本的兩個散熱大戶。當為一款筆記本開模的時候,重中之重就是設計它的散熱模塊。一個優秀的散熱模塊就好比一艘輪船的風帆,能為筆記本的長年穩定運行保駕護航。




那么如何評估一款筆記本的散熱性能呢?是否采用的銅管越多,散熱性能就一定越好呢?是否置放的風扇越多,散熱性能就一定給力呢?在筆者看來,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相反,倘若一款配置平平的筆記本卻配備了多條銅管,多個風扇,我們不禁懷疑該款筆記本散熱模塊的設計(結構、風道等)是否合理?是否正是由于散熱模塊設計的不到位而導致需要堆加銅管風扇的數目來彌補散熱呢?
我們可以從“內”和“外”兩個方面來評估一款筆記本的散熱性能。什么是“內”呢?具體到CPU上,就是看這款筆記本能否壓得住標壓i7,能發揮標壓i7的幾成功力。值得注意的是,以四代i7為例,同樣是標壓i7,TDP(熱設計功耗)也有47w和37w之分。顯然前者的發熱量要大于后者,性能也會更強。


為什么某些筆記本采用的是TDP為37w而不是47w的i7呢?功耗大小是一個原因。在筆者看來,既然都用上了標壓i7,TDP為35w相比于47w在續航上并不會有質的飛躍。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是這類筆記本的散熱性能還承受不了發熱量更大的47w i7吧。廠商敢于在一款筆記本上采用47w的標壓i7,至少可以看出他們對該款筆記本的散熱性能是有足夠信心的。
具體到GPU上,就是看這款筆記本能否壓得住高性能并且具備完整規格的顯卡。某些筆記本由于壓不住具有完整核心的某款顯卡的熱量,而對該顯卡規格進行一定程度的“閹割”。


從一款筆記本(同一個模具的最高配置版本)所使用的CPU和GPU類型,我們可以對這款筆記本的散熱性能有一個大致了解。畢竟廠商是不會愚蠢到把高性能高功耗的處理器和顯卡放到散熱性能拙劣的筆記本上的。通過相關烤機軟件測試,我們則可以對這款筆記本的散熱性能有一個詳細了解。
什么是“外”呢?“外”就是筆記本對外部高溫環境的適應程度。通過將筆記本至于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環境中高負載運行12小時以上,記錄處理器和顯卡的溫度并觀察筆記本是否會出現死機、藍屏等異常情況。

當一款筆記本能夠在高溫高負載條件下穩定運行,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時是不必替其散熱性能感到擔憂的。
筆記本的優良散熱性能并不是單純靠簡單地疊加銅管風扇數目就能達到的。只有當它在“內”能夠hold住高性能處理器和顯卡,在“外”能適應高溫嚴格的氣候條件,我們才能說這是一款真正的具備優良散熱性能的筆記本。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