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買電子產品千萬不要有事沒事盯著二手價格,否則你就能嘗到近期股民的酸甜苦辣。


購買 Xperia 1 III已經一個月有余,從圍觀發布會時的激動到逐漸歸于平靜,梳理出一些主觀的優點和缺點,也希望給打算購買或者了解索尼 Xperia 1 III 的朋友一些參考建議。
優點1:獨特造型&不錯的手感
索尼做手機在外形設計方面從來不會去主動迎合所謂“主流”,目前 Xperia 1 III 的設計語言可以從2014年上線的Xperia Z系列甚至更為古早的 Sony Ericsson手機上找到。
其中 Xperia 1 III 依舊在堅持Omni Blance設計(注意,這并非簡單的外觀設計),從外在到內在、從視覺到重量分布,索尼一直在追求平衡。


得益于用了好幾代的 21:9 屏幕, Xperia 1 III 的握持感依然保持得不錯,71mm的寬度讓我能單手輕松掌握,撥號或者九宮格打字也不會有太多局促感。
因為加入潛望式長焦鏡頭和電池增大的原因,相較于前兩屆產品而言厚度和重量都有所增加,不過也維持在8.3mm和187g的合理范圍內。
優點2:可能是最強也最耗電的手機屏幕
在 16:9 的情況下常規的4K分辨率為 4096×2160,但索尼多次將 21:9 的 3840×1644 也稱為“4K”其實是有水分的 —— 但這也不妨礙它是目前行業內主流在售手機中擁有最高的分辨率和PPI(單位像素密度)。
當然,Xperia 1 III 除了延續前輩們的超高分辨率、HDR顯示功能、OLED材質之外,還加入了120Hz高刷新率 —— 作為電量屠夫功能,索尼默認設置為60Hz。
色彩顯示方面也有提升,Xperia 1 III 延續了上一屆產品,屏幕支持ITU-BT.2020標準(在設置-顯示-圖像質量設定-大師模式中開啟),官方表示能媲美專業監視器。這方面只對有充當監視器需求的專業用戶才有吸引力,不少索尼手機用戶依然使用標準模式,畢竟大師模式真的只適合對應領域的大師。


除了低亮度調光不使用DC調光相對傷眼之外,分辨率、亮度、對比度、色域都是行業一流的存在,可惜耗電比較感人,后文會詳談??v向來看相較于上一代產品主要升級點在于“120Hz刷新率”(另外還有個“240Hz抖動模糊降低技術”實在感知不出來,不提了),其他方面基本持平。
優點3:索尼最強手機端相機體驗
物理按鈕是索尼手機一路保持過來的傳統,可以理解是來自索尼的偏執。 Xperia 1 III 是我近期使用過手機里拍照最舒服的產品,沒有之一 —— 無論是進入相機速度和便利度、對焦能力、照片存儲速度,都很快。


不止是拍照、攝像界面,兩個“大師”APP完美將微單上的UI和音效移植進手機,索尼相機上強大的對焦、追焦能力也在 Xperia 1 III 中得到體現,“人像左右眼對焦”“寵物/孩童追焦”等等,一應俱全。
遙想當年索尼Z系列手機拍照后還要等相片轉圈圈才能預覽,有點滄海桑田的感覺。從 Xperia 1 II 開始,相機部門的介入讓索尼手機在拍照軟件調校上有了不錯的提升。


參數方面 Xperia 1 III 和 Xperia 1 II 保持大體上的一致性,3枚攝像頭均是1200萬像素,等效焦段分別為 16mm、24mm、70mm —— 在系統相機里分別顯示“x0.7”“x1.0”“x2.9”“x4.4”,老嚴謹怪了。
你也許會反應過來 Xperia 1 III 不是3枚鏡頭嗎?怎么有4個變焦選項?這就要談到 Xperia 1 III 的核心升級點之一:單鏡頭光學變焦。簡單來說就是“x2.9”“x4.4”兩個檔位均使用一個鏡頭就能完成,且兩個檔位切換是無損畫質的。
當然,相機體驗方面也并非完美,具體會在后文談到。以下是一些隨手拍:






優點4:影音能力
這一點其實在 Xperia 上一直都有體現,堅持 Omni Balance 設計語言,在揚聲器上的對稱性比行業上其他競品要嚴格不少,再加上索尼本身在音頻領域上的成就,手機端也引入了專業播放器中內置的DSEE Ultimate技術,無論是耳機收聽還是外放效果,都很卓越 —— 配合上頂級的顯示效果,在 Xperia 1 III 上看 21:9 的高清電影的確是一種享受。
對, Xperia 1 III 依舊內置“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孔。
優點5:關于SIM卡


從 Xperia 1 II 開始,索尼手機就告別了“換SIM卡必須重啟”的神奇命運,搭配上索尼一直堅持用指甲就能摳開的SIM卡槽,便利程度自然比需要卡針高出不少。
缺點1:無奈的“本地化”
10年前,谷歌服務還能順利地在手機里跑,如今卻成了國內用戶體驗的一道障礙。針對國行產品索尼是希望從市場角度做補償(例如512GB存儲空間是中國大陸限定版) ,但技術角度沒有大動作,除了相機團隊搞了“電影大師”“攝影大師”比較出色之外,其他四舍五入就是做了個名為“Xperia”的UI界面。
谷歌強相關,Xperia 1 III 內置了谷歌框架、谷歌文件極客(文件管理)、谷歌相冊、谷歌日歷,部分產品優秀但普通消費者不會覺得好用。
其他例如撥號、短信、通訊錄功能,相較于已經對本地化很不友好的iOS而言更加不友好,極客消費者知道如何用三方軟件進行替換,普通消費者只能拍大腿。
缺點2:相機中的缺憾
Xperia 1 III 中相機很強大,但依舊有不足之處,體驗過程中主要發現2點:
1、選擇長焦鏡頭(x2.9或者x4.4)拍照的時候取景器會降低分辨率和增加銳度,但最終成像會與預覽不一致,這個現象在環境亮度越低的時候越明顯;


2、夜景無法有效壓制高光;




缺點3:引入差口碑供應商
Google Play無法使用,Xperia 1 III的預裝應用商店是騰訊“應用寶”,為什么稱之為“預裝”而不是“內置”,理由很簡單 —— 沒有靜默安裝。
應用寶的推送非常讓人頭疼,且界面在索尼UI上顯示格格不入。


除了“應用寶”之外,還預裝了“百度”“微博”“QQ音樂”“穿越火線”“嗶哩嗶哩”,其中個人使用到的產品只有“微博”和“嗶哩嗶哩”,不知道各位對于上述預裝軟件是否反感,畢竟預裝也是終端廠商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Xperia 1 III 自帶瀏覽器的服務供應商是360,也導致瀏覽器主頁直接變成了類似于新聞聚合類APP的瀑布流 —— 最要命的是Xperia 1 III 自帶瀏覽器的界面還不如360搜索自己的界面好看。
缺點4:慘不忍睹的續航能力
經過多日觀察,Xperia 1 III 雖然相較于在我手中的續航時間十分慘烈,在關閉大師顯示模式、關閉5G網絡、4G網絡工況、開啟120Hz刷新率的情況下,平均只有約4小時的亮屏續航時間。


針對續航問題索尼開發出了“節電優能”APP,然而作用不是很大。
缺點5:發熱控制


這個比較無奈,OLED面板和高通驍龍888都是發熱大戶,索尼本身對于手機的厚度又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以至于被動散熱非常吃癟。
缺點6:震動效果


從 Xperia 1 開始索尼在振動馬達方面一直沒有驚喜,索尼 Xperia 1 III也不例外,體驗糟糕到我完全沒有開啟振動功能的欲望。沒有有可能內部跟 PlayStation 溝通一下?畢竟手柄的振動器太香了。
缺點7:定價策略
國行官方的定價策略很激進,12+256售價8499元,12+512售價9499元。商家定價是自由的,但市場是否承認會直接體現在二手市場上,從6月1日開售至今大約2個月,12+256版本二手市場均價已經跌落到5500元左右。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激進的定價策略會衍生出非常多的“等等黨”,很容易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售賣現象。索尼更多是希望通過自己品牌影響力、影像和影音上的強大能力去斬獲手機市場的人心,但手機之所以是手機,用戶享受手機這款商品的“核心要素”在哪里,索尼依舊沒有想清楚。
總結
綜合硬件依舊強大,但鋰電池的技術瓶頸遏制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對于 Xperia 1 III 而言更甚;綜合軟件依舊孱弱,國外可以依賴谷歌彌補,但國行軟件有一種“病急亂投醫”的感覺,教科書級別的負優化,沒有點極客精神無法駕馭。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