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世紀90年代電子商務概念引入我國之后,在我國政府及信息化主管部門的指引下,電子商務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認識電子商務階段( 1990- 1993)
我國20世紀90年代開始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從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等8個部委局,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
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并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我國政府、商貿企業以及金融界認識到電子商務可以使商務交易過程更加快捷、高效、成本更低,肯定了電子商務是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
2廣泛關注電子商務階段(1993- 1998)
在這一階段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迅猛發展,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重視,我國也掀起了電子商務熱潮。從1994年起,我國部分企業開始涉足電子商務,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依托的中國商品交易中心(CCEC)、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等電子商務系統也陸續投入運營; 1995年,中國互聯網開始商業化: 1996年6月,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骨干網(CHINANET)工程建成開通,1997 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C)完成組建,開始行使國家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職能;
1998 年3月6日,我國國內第一筆Internet網上電子商務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了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這是一項推廣網絡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因而,1998年甚至被稱為中國的“電子商務”年。政府商家和消費者都意識到,電子商務的興起,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如何探索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是政府、商家和消費者共同考慮的問題。發展電子商務需要政府的推動和企業的積極參與,一是要 有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政府對此給與了高度的重視,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相繼實施了“金橋”、“金卡”、“金關等-系列金字工程”:二是要有安全可靠的保障措施,需要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三是要克服文化障礙,提高消費者的網上購物意識。
3.電子商務應用發展階段(1999 年至今)
在這個階段中,國家信息主管部門開始研究制定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有關政策法規,啟動政府上網工程,成立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開展多項電子商務示范工程,為實現政府與企業間的電子商務莫定了基礎,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安全保證,為在法律法規、標準規范、支付、安全可靠和信息設施等方面總結經驗, 逐步推廣應用。
同時,企業的電子商務蓬勃發展,1999 年3月阿里巴巴網站誕生:同年5月8848網站推出并成為當年國內最具影響力的B2C網站; 2000年6月,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成立,專為金融業務各種認證需求提供書證服務。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國家信息安全應用示范工程”。2005 年,電子商務爆發出迅猛增長的活力。
2005 年初國務院2號文件的發布,為2005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電子簽名法》的實施和《電子支付指引》的頒布,進步從法律和政策層面為電子商務的發展保駕護航;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興起,帶動了網上支付的普及,為電子商務應用提供了保障: B2B市場持續快速發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逐漸成為主要動力:
B2C市場盡管略顯平淡,但互聯網用戶人數突破一-億大關為B2C業務的平穩增長莫定了堅實的用戶基礎: C2C市場則由于淘寶網和易趣網的雙雄對立,以及騰訊和當當的進入,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2005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電子商務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