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可能是當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發明了。面對人口聚集、有限的土地和越來越高的居住成本,房主們將房產進行了最合理的改裝:將大房子拆成一間一間小房子,以相對較低的單價和翻倍的總價租給或賣給更多住戶。

蝸居、鞋盒子房、書架房、膠囊房,這種房子有許多不同的稱呼,但最基本的概念是一樣的。這可能是城市發展的極端現象,但在《模擬人生4》里,不知為什么,也有一批玩家非常熱衷于建造極小面積的住房。在一款隨隨便便就能賺錢、而且也不乏賺錢的秘籍、漏洞和套路,為什么還有人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要造小房子呢?
大家看到的是玩家Gita Jackson設計的蝸居集錦,要想在有限的面積下實現全部生活功能,就要做出許多有創意的讓步,比如開放式的浴室、或者把廚房和臥室合并在一起。聽上去簡直不可理喻是嗎?去看看有關香港鴿子籠的報道,應該就能理解了。
可是為什么要造小房子?是因為哈利波特粉絲太多了?難道《模擬人生》的樂趣不就是滿足我們住大房子雇老管家的幻想嗎?
造小房子的樂趣可能在于巧妙設計的挑戰?!赌M人生4》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復雜精細的建造工具,但大房子豪宅都已經司空見慣,真正有挑戰的是在最小的空間里實現全部生活功能,甚至容納兩口人同時居住。挑戰是讓《模擬人生》玩家群體始終留在游戲中的動力——限定預算、限定顏色、限定空間以后的建筑挑戰往往更能展現設計師的能力。
這也是近年來熱門的斷舍離和極簡主義的體現,只要是不必要的東西,就都扔掉。既然住不起大房子,那就把小房子住得精致。
或許還有個更簡單的理由:小房子從床到廁所的距離更短,夜尿頻多的福音。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