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大劍/獵殺幽魂大劍(正統騎士大劍)
不論是在其它游戲或者歷史上,長劍身闊刃劍都十分常見且占據一席之地,其中最出名的大劍種類要數蘇格蘭大劍。這種著名的武器曾在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并作為蘇格蘭軍隊的制式武器被廣泛使用,這種武器對敵人而言具有強大的震懾力,通常需要雙手揮舞才能發揮全部實力。另一方面,對于大劍的鑄造要求也非??量獭S捎谄浔旧碇亓亢挽`活性,騎兵不會裝備這種粗獷的武器,所以某種意義上這種武器也有反騎兵的作用,運用步兵的靈活性以及武器強大的破壞力瞬間將戰馬馬腿一刀兩斷,徹底癱瘓騎兵。因此劍身不但需要高韌性,還需要達到吹毛立斷的鋒利程度。
歷代游戲之中,大劍都有一席之地,從破壞力驚人的黑騎士劍到刷圖神器獵殺幽魂劍還有血源中的圣劍都是性價比超高的存在,而它本身的存在可謂出盡風頭:不但長度與揮砍范圍占盡優勢;出手速度和重量也遠超特大劍一大截,佐以卓越的攻擊力和削刃能力,使得大劍類武器廣受好評。
而最最普通的大劍,也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第一,可附魔這一優點使得其可變性優于同類武器甚至一些面板高于大劍的武器;第二,對力敏要求并不高,加上傷害與出手速度成正比,是法爹咒爺奇跡爸的首選之一;第三,長度上的優勢使其碾壓了一些傷害空高但長度尷尬的大劍。加上歷代大劍初始補正都不錯,稍稍強化質變就可以迎合各流派的需求。
獵殺幽魂大劍,又稱正統騎士大劍,原型同樣是蘇格蘭大劍,在魂2中作為米勒騎士團的制式武器被廣泛運用。在魂3中入手早,同時對活尸類敵人的傷害加成使很多人非常喜歡的武器,而且在大劍中它的攻擊動作也非常優秀,出招動作給人一種非常順滑,一氣呵成的感覺。揮砍之間盡顯劍士那種輕快有力,又不失節奏感的風格,一招一式之間凸顯出這種唾棄華而不實的務實主義精神。



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黑暗之魂3專區
NO.9大斧
說道大斧,這可是我個人的最愛,不光是因為這種武器所特有的巨大殺傷力與對敵人盡在不言中的威懾,最主要的是這種別具一格的,帶幾分野蠻血腥之氣的原始武器從人類制造工具以來就一直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不論是中國史書記載還是鄉野傳說,其中不乏善使大斧的勇猛之人:水滸中與楊志大戰數百回合不分勝負的急先鋒索超;三國中曹魏集團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徐公明;義薄云天,楊家軍旗下大將孟良。雖然說斧類武器威力驚人,但這也是一個致命的缺陷:中國古代長柄斧多由騎兵使用,為了使武器威力最大化,斧身多由純鐵打造,同時為了牢固,握柄也多由鋼鐵鍛造,這也將使用大斧的能力要求提高了一個檔次。如果使用不當或經驗不足,很可能導致自己人仰馬翻或殃及隊友,所以說每一個擅使大斧的人物都是一等一的壯漢。
游戲中,大型戰斧也一直立于不敗之地,其中威力最大的就要數黑騎士的成名武器:黑騎士大斧,設定中這類武器是專門為對付惡魔所打造,雖說重量令普通人望而卻步,但它驚人的破壞力是一般武器無法比擬的。加上其獨特的拖刀上挑詭異的出手判定和二段傷害也令不少彈反黨泣不成聲(反正我是一直不會彈)。說回外形,黑騎士大斧的斧刃如同飛舞的火焰,其上細膩的金雕飽經歲月滄桑依然歷歷在目,可謂良品中的精品。
而另一把特殊的大斧就是魂3中的獵龍斧,論破壞力可以排進重武器前十名,也是力量信仰戰士的看家法寶之一,高信仰補正下,套上金石,一個戰技就能把不知后退的暗靈砸回老家(上次在冷冽谷被入侵,我套上金石,開了太陽劍戰技正在鞠躬,那小子二話不說就過來r1r1r1,我果斷后跳一個戰技直接把暗月警察驚呆了)。說實話,就外形上來看,獵龍斧的外形更像是放大版的短戟,而它粗礦,不拘小節的霸氣外形也收到無數人的青睞,可謂初次登場就功成名就。說道使用戟的能手,最令人熟悉的就是三國中曹操貼身侍衛典韋,這個可以徒手舉起牙門旗的惡來的實力可以排進三國戰斗力前三名,所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三國志中曾寫道曹操手下將士談及典韋:“賬下壯士典韋,提一雙戟八十斤”。只可惜天妒英才,也因為曹操好色的個性,使他的得罪了投降于他的諸侯張繡,隨即在宛城設伏欲襲殺曹操,虧得典韋與長子曹昂的犧牲才得以逃出生天。三國演義中特別寫道典韋擅使雙戟,張繡忌諱與他的實力而派遣手下胡車兒趁典韋喝醉偷走了他的雙戟,但是典韋將敵人的尸體當做武器,一手一個,勇不可當。最后由于重傷不治,臨死前依舊圓睜二目不停的叫罵。直到其死后很久,張繡的部下才敢過去割其首級。


NO.8獵龍大弓
弓箭,在火器尚未出現的時代主宰著戰場,從最原始的木條捆綁著牛筋做成的土質弓箭到如今的碳纖維復合弓,弓的演變從未停止,人類極力掩飾的尚武精神從未消逝。雖說火槍的發明逐漸替代了弓,但最初的燧發槍由于準度不佳和填裝時間長,在沒有人數絕對優勢的時候完全和弓箭沒有可比性。弓的可變通性以及戰術多變性也是它存活時間長的一大優勢:利用人數優勢,算好角度進行大面積箭雨散射,這是攻城與反攻城的標準戰術;在長途奔襲中,短弓重量輕精度高,且易于使用,這也是為什么各朝各代的馬上將都精通箭術。
世界上最令人畏懼、也是最出名的長弓是蘇格蘭長弓,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由于它們強大的穿透力以及遠超一切同類型武器的射程為法軍所恐懼,于是法軍在俘獲英軍弓箭手后會割掉他們的食指與中指使他們再也無法用弓。而在法軍潰敗后,英軍集體向潰逃的法軍展示出自己完整的手指,這也是英國國罵手勢的由來(伸出食指與中指,手背朝外)。
而在日本,長弓是與武士刀齊名的武器,其所承載的意義遠不止殺敵那么簡單。曾經傳說平安時期,天皇寢宮有妖魔作祟,于是一名武士前往與其周旋,并在多個不眠不休日夜之后用長弓將其擊殺,之后,為了甄選優秀的武士也會經常舉辦類似不眠不休的宮廷競賽。時至今日,日本一些地方也會舉行騎射比賽,參賽者攜帶鈍頭箭矢,在飛奔的馬匹上標準目標,口中大喊光明與黑暗。
獵龍大弓是橫跨整個魂系列的武器,從魂1到魂3均有出現,其攻擊力之高,穿透力之強以及擊飛效果都使它成為蹲點陰人的首選武器,正因如此才催生出人見人怕的王城雙弓。這種武器在葛溫獵龍時期,也就是火之盛世之前就被其軍隊廣泛運用,常人使用需要如同迫擊炮一樣,將下弓臂放在地上充當腳架,同時菱形箭矢可以輕松穿透古龍的鱗片,使用者臂力越強,殺傷力就越是可怕,隨后才出現鷹眼戈夫這一遠近聞名的巨人神射手。
制作獵龍大弓的工程也決不輕松,也許這也曾同樣難道過巨人鐵匠:巨大的骨頭可以承受更高的重量,但要將如此堅硬的東西變得柔韌并不容易;同時什么樣材質的弓弦才能承擔獵龍箭的反作用力以及連年使用的壽命保障……這些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心靈手巧的巨人鐵匠們用一絲不茍的匠人精神打造出了直接影響火之盛世開始的鑰匙——獵龍弓。弓箭的尺寸令人咋舌,弓身更是高大厚實的無與倫比,從戈夫輕松洞穿黑龍翅膀可以看出戈夫老將不老以及此類武器的使用壽命。
曾幾何時,古龍傲慢的盤旋與一片混沌之中,蔑視著地上卑微的生命。轉瞬之間,一道道銀光劃破天際,從烏云中直搗黃龍,使不可一世的巨龍有生以來首次感受到疼痛。地面上,銀騎士身著閃亮的盔甲,他們此刻已經化身為箭,力量伴隨著決心將弓弦拉至最大極限,破云穿霧,打破舊世。

NO.7果敢心
水滴形的刀身以及輕巧的小盾,其設計初衷一目了然:為快速且高效的擊殺敵人。不用說大家也知道,這種武器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古羅馬的劍,又稱阿基里斯劍,在羅馬帝國最輝煌的時期大放異彩,憑借完美且經久耐用的設計受到士兵與時代的青睞。這種劍最早是被羅馬重步兵所使用,配合聞名遐邇的羅馬方陣可謂無堅不摧,固若金湯。隨著羅馬政權的穩固,這種實用性極高的武器流向民間,并被角斗場里的角斗士所使用。競技行業達到頂峰的時候,最負盛名的戰斗流派主要有三種:網斗士,這種風格極其考驗角斗士的靈活性和對漁網的操控性,他們沒有盾牌,只有一把魚叉和漁網,可謂零保護,只能靠自己的作戰經驗和生存欲望在競技場上存活;槍斗士,可以說是角斗場上優勢最大的風格,他們普遍裝備長矛和一面類似游戲中團牌的小盾,并隨身攜帶一把鋒利的匕首用來結果對手可悲的性命;魚斗士(色雷斯角斗士),最負盛名也是最常見的戰斗流派,名字來源于他們所佩戴的魚嘴盔,他們的標準配備就是短劍和一面中型盾牌,同時盾牌的作用并不僅限于防御,而是在恰當的時機猛擊對手,雖然不會造成任何實質傷害但可以令對方暫時暈眩從而發動下一步的進攻。
雖然游戲中果敢心的實戰實力有待發掘,但它流暢的動作和快速的回身打擊卻深深地吸引了我,一記有力的斬擊后快速回身,用盾牌凹凸不平的表面狠狠敲打在對方的臉上,可謂兇狠異常。同時準備動作也完全再現了角斗士嚴陣以待、草木皆兵的煞氣,雖說戰技實用性較低但其獨特的動作和效果卻十分出色:利用盾牌釋放的雄渾之氣將對手的防御乃至精力震空。這種角度刁鉆的盾牌打擊在角斗場上十分實用,利用盾牌邊緣的精確打擊四兩撥千斤,敲擊在對手盾牌受力最不均勻的地方確實可以使其站立不穩乃至徹底擊潰其防御姿態。
游戲劇情中,這套武器是原本的不死競技場王者所擁有,直到他在修羅場上逐漸喪失自我后,帶著一位隨從離開了那里,并死在了畫中世界。說來也非常諷刺:競技王者為了遠離競技場而遁入畫中世界,但他的墳墓卻偏偏建在一個類似競技場的建筑物下(一代與半龍妹戰斗的環形建筑),也許這也間接說明了當一個人沉迷于殺戮的快感與鮮血的氣味后,他就很自拔了。也許這位競技場王者也是意識到了這無法挽回的命運,即使身在世外桃源一般的畫中世界,他也無法克服自身的心魔,于是他選擇了自行了斷。他的墳墓前盛開著不懼嚴寒的花朵,墳墓前只有那位隨從和幾匹白狼,顯得那么祥和?;蛟S這就是角斗士的宿命,唾棄了自己奮斗一生的競技場,終身無法擺脫這命運的枷鎖,直到死后,才能真真正正的感受到祥和與安寧。

NO.6曲刀/彎刀
彎刀在我國也被稱為波斯刀、西域刀,不但樣式與傳統意義上的刀有很大區別,顯得華美尊貴又帶幾分妖嬈,而且兇猛無比,大弧形刀身可以造成難以愈合的傷口,讓敵人在痛苦中無助的死去。
中國唐朝鼎盛時期,也就是當初玄奘法師前往西域取經時,這種武器就隨著進貢中華大陸的波斯使節引進,當時沒人覺得這種看似弱不禁風、脆弱易斷的武器會是殺人的利器。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彎刀被帶上了歷史的大舞臺。這種武器極其符合流體力學,而且可以在馬戰中借助沖鋒將威力發揮至極致。彎刀最早起源于阿拉伯帝國,隨后傳入中亞地區,在突厥人時期就在騎兵戰中大顯身手,甚至可以直接將金盔金甲的騎兵瞬間斬落馬下。彎刀的構造可謂巧奪天工,乍看平滑順暢的表面有著細微的波浪形起伏,可以在不經意之間造成深可見骨的創口,這也許就是人類偽裝與虛榮的天性作祟:將這樣的殺人武器裝飾的雕龍畫鳳,如同一件雕刻品,可當刀鋒出鞘的時候就是塌上染血之時。而在彎刀的歷史中,它也曾和羅馬劍一樣曾出現在角斗場上,曾經有資料顯示一名迦太基角斗士擅長反持彎刀,冷不丁用長度與弧度優勢猛襲對方后心并屢次得手,從此便被稱呼為“彎刀殺手”。
而我們最熟悉的彎刀種類就是魂3中的卡薩斯曲刀,不但攻擊速度系游戲中前三,而且出血屬性十分可觀,曾一度被捧上神壇并稱其為“最強武器”。由于感人的爆率(雖然我一把就出了)多次被人稱呼為傳說中的武器,今非昔比,雖然卡曲和黑暗劍、煙特、亞特等一票曾經的神器被削弱乃至退出神壇但依然被很多人使用,且對一些弱出血的敵人十分有效,比如罪都大手河馬以及舞娘。曾經的卡曲由于高板面、高速度、低耗精成為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武器,PVP無非就是抹上紅刀或者彎火r1r1r1r1r1,簡單粗暴卻極其實用,非常適合對付輕甲低強韌的對手。在最近版本的大改后逐漸退居二線,原本的位置被幽魂軍刀所代替卻依舊強勢。
彎刀作為一種極具歷史意義的武器,直到二戰結束才逐漸退出戰場的舞臺,阿拉伯騎兵以兇猛快速為優勢,手持彎刀使無數敵人聞風喪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日后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也有大量彎刀騎兵被投入戰場。這種聞名遐邇的殺人利器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對敵人強有力的威脅,甚至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逐漸成為死亡的代名詞。古代歷史中的刺客聯盟——阿薩辛派系,一個活躍在阿富汗至敘利亞的一個極端刺客組織,也是刺客信條游戲中刺客組織的原型。此組織的目的直到現在都不明確,只能從有限的資料中發現他們經常對阿巴斯王朝成員進行有預謀的暗殺以及破壞活動,據說在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開始,此組織就如影隨形。直到多年后蒙古帝國的入侵與干涉,此組織才逐漸走向衰亡,而阿薩辛組織對目標進行斬首、割喉等行為的武器就是窄刃彎刀,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彎刀談虎色變。



NO.5 伸縮手杖
血源中的武器造型各異且獨具特色,比如以殘暴直接為獵物所懼怕的切肉刀或者以不可名狀物質為力量源泉的電錘等,但其中最具欺騙性的就是手杖,在不失紳士禮節與氣場之間將敵人斬殺殆盡。
說道血源就需要說英倫風,而英倫風不可或缺的兩件裝飾品就是高筒帽和手杖(北京俗稱文明棍兒2333),而在游戲中玩家所扮演的是一名獵人,而沒有武器是萬萬不可的,于是乎就衍生出這種氣質獨特,不失禮節又致命的武器。
我個人感覺這種武器的靈感來源借鑒了中國古代的九節鞭(不是sm用的九尾鞭),雖然九節鞭不具備變形偽裝那種扯淡的能力,但從招式套路到設計初衷都有幾分相似,都是憑借敏捷的動作與凌厲的鞭雨發動奇襲,并且這類鎖類武器都有著攻擊距離上的先天優勢,除盾牌以外的其它武器防具都難以招架其詭異的套路。同時兩者兼具以動治動的特性,可以憑借其出色的柔韌性與韌性將敵方武器緊緊鎖住,當然要做到這點需要無數次的實踐。
血源中的變形武器都或多或少的有那么點不科學,又讓人覺得并非不可行,伸縮手杖的設計原理很有可能是將堅韌柔軟的鋼索藏匿在各個杖節中,并借助壓縮空氣或者滑輪原理將其一一彈射出去或收縮回來,可以使敵人感到迷惑以致不敢輕易接近。雖說這種武器的使用壽命不會太長但殺傷力與靈活性可以保持在最大,不過話說回來武士刀的使用壽命普遍也不高。
戰斗中,伸縮手杖這種讓人難以捉摸的武器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妙用,比如在使用長柄武器的敵人橫過武器握柄進行防御時,靈活的杖身可以繞過防御點并狠狠打在敵人面門,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創傷;或者在勢能達到最大時突然展開武器,讓武器攻擊軌跡成弧形,攻擊敵人沒有防御的位置或視線無法達到的死角。
影視作品中將此類高靈活性武器運用至極致的人就是《黃飛鴻:男兒當自強》中的高手納蘭元術,這也是黃飛鴻首次遭遇實力與自己如此相近的個體對手,更不要說其棍法輕功與拳路都與黃不相上下。而最可怕的是納蘭元術不但棍法了得,布棍更是兇狠至極,兩人在小巷里的那一場近距離交鋒真的讓人拍案叫絕,一條毫無亮點的布條在術手中成了吹毛立斷的兇器,所到之處瓦片飛散。在布棍突然甩出的那一刻,也是它威力最大的時候,如果打到黃師傅非死即傷。納蘭元術初始屬性高裝備已超神,但就是大招CD時間長自己準度也不高,一個布棍打在一旁吃瓜的梁寬身上,這才給了黃一個可乘之機將其擊殺。就好比你用盲僧追著對面星媽和金克斯打眼看一個大就能收倆人頭結果小手一抖一腳踢在河道蟹身上隨即被反殺那樣郁悶。

NO.4打刀/鬼切姥斷
武士刀,一直是戰斗與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也是我個人的最愛武器,至今我家里還放著一把日本友人贈送的武士刀。
武士刀大致分為四類:稚刀,又稱斬馬刀,沒有刀鞘,是武士刀中最長的,由于其纖細優雅的外形以及獨特的氣質,很多日本習武的女性都喜歡使用這種武器;短刀,顧名思義是最短的武士刀,大約只有打刀的一半長,一般作為觀賞性裝飾和自裁剖腹時的刑具為武士的佩刀;太刀,可佩帶武士刀中最長的,一般比打刀長三分之一,由于其在戰斗中的優勢被很多劍術達人所使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戰國安土桃時代的劍豪佐佐木小次郎;打刀,最常見也是運用最廣的武士刀,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權力的象征,當然這并不影響它們的實戰能力。
我個人很喜歡看日本的劍戟片,也就是類似中國的武俠片,最初的發展史是模仿西部片,最后自立門戶,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黑澤明的“用心棒”、三隅研次的座頭市系列以及劍之三部曲以及北野武的新版座頭市,可謂個個經典——刀光劍影之間不忘描寫人們的心路歷程;而日本歷史上有關武士刀的傳說也是不勝枚舉,比如斬殺酒吞童子、瀨戶四天王之首的源賴光,其佩刀“安綱童子切”至今被放置在博物館中,而其它的傳說比如朧村正之類的就不再贅述。
手工打造打刀的過程異常艱辛,除了手工雕刻刀柄花紋以及護手外,最大的挑戰就是刀刃的鍛造,大部分打刀都是純鐵燒制,并佐以適量陶土以加強其韌性,也正因如此,淬火的難度大大增加:據我所知,日本的傳統鍛劍技藝中,為了增加鋼鐵的強韌度他們會把火紅的鋼坯浸入冷水中而不是稀釋過的油或者淬火液,利用最強烈的熱差起到熱脹冷縮的作用,使鋼鐵更加緊實;可一旦在反復敲打,也就是鍛造的過程中鋼鐵密度不夠,浸入冷水非但不會使鋼坯硬化,反而會使其嚴重開裂,折斷甚至粉碎。所以這對鐵匠的經驗以及手上的把握至關重要。在最后完成后,鑄劍師會在刀柄末端或刀身末端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圖案。如果使用者沒有足夠的力量與技巧,再鋒利的刀也不過是一個裝飾品罷了;在戰士的手中,再精致的裝飾品都是致命的殺器。武士刀的使用要領在于一個“狠”字,就是一刀兩斷的決心,所以雙手持刀的武士一般都是抱著一擊必殺的決心,同時全身心握緊橢圓形刀柄,務必以最鋒利的刀刃狠狠切入對方身體。
武士刀的使用流派也非常多,比如以快速反擊、以靜制動一擊制敵的念流;以氣吞山河的力量為源泉、用可怕爆發力將對手連人帶甲一刀兩斷的一刀流;集大家之所長,尊重、理解為契機進行禪修,并化之為力量的天然理心流(流派代表人物近藤勇,不是銀魂里那個跟蹤狂大猩猩)。以及以變化莫測、兇險異常為代表,由大劍豪宮本武藏發明的二天一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的二刀流,而游戲中最能代表二刀流的武器就是由黑手三人組中神威的鬼切和姥斷。這把成對武器的動作與外形讓人眼前一亮,雖然與同雙刀類武器比較顯得出手緩慢,但一招一式之間都充滿了力量,兩把刀一長一短,互補互組,打刀由于長度優勢負責揮砍以利用弧形刀身將切割面積最大化;短刀利用靈巧快速為致命武器,看準時機朝對方心窩刺去。我刻意去查了二刀流的動作,和鬼切姥斷有著驚人的相似,除了戰技的跳躍外幾乎如出一轍(因為很少有流派會用到跳躍,不但門戶大開且會使自己重心不穩從而在空中完全陷入被動)。


NO.3矛錘/波爾多大錘/斯摩錘
錘類武器,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直十分獨特,它既是血腥、殘暴的象征;同時也是威嚴、神圣的代表,從一種工具發展成為致命的武器,這寫可以間接表現出人類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對殺戮的本能——不管設計初衷是什么、外觀如何、材質如何,只要可以傷人們就可以用作武器。錘這種東西自發明以來被賦予的意義就非常多,最初是鐵匠打鐵與簡裝房屋的工具;隨后是作為殺人利器被大量運用在戰場上,侵染鮮血;隨著人類歷法的誕生,錘又變成了法律與威嚴的象征。
中國古代戰場常見的鈍器主要以錘(主要是瓜錘非流星錘)和鐵鞭(锏)為主,前者靠自身的重量與使用者初衷的能力將對手連人帶盔甲砸成一灘肉泥,其代表人物有李元霸、岳云、何元慶等一票猛將義士;鐵鞭是以快速的攻擊和棱角分明的鞭身將對方抽打的血肉模糊,代表人物有尉遲恭、呼延灼、文鴦、黃得功等等。西方歷史中的錘類武器主要以多棱頁錘、晨星錘、矛錘和流星錘為主,都是利用尖銳棱角,借助大幅揮動所帶起的勢能發動猛烈進攻,因為面對鎖子甲,用劍去劈砍是愚蠢透頂,非但不能造成有效傷害還會使武器迅速卷刃,此時就需要打擊力極大的錘類武器,一下過去就會面臨肋骨折斷與內出血等嚴重傷勢。
錘的生產過程簡單又廉價,只需要將鐵胚砸實,淬火,然后塑形即可,這也是為什么中世紀錘類武器的使用率達到巔峰的原因之一;其次就是其對重甲單位的殺傷力非??捎^,中世紀的護甲多種多樣,從最簡易的鎖子甲到厚重的桶式板甲,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刀刃與弓箭有著抵抗力,此時就是戰錘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不論長柄錘短柄錘還是鏈錘,使用的原理都是相似的,那就是盡可能的揮舞到最大幅度,然后用凸起的部分狠狠砸在敵人身體上(郭德綱:大嘴巴子輪圓了,啪?。。。?。而且除了騎兵和重步兵,中世紀很少有輕步兵裝備鐵盾,就算有也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或者索性就是由木頭制成的木盾,基本上都難以抵擋錘類武器的多次攻擊,最后的結果不是盾牌破碎就是手臂折斷。
游戲中,錘子也分為很多類,而且在魂2是雞腿神教的巔峰,由于大雞腿重攻擊特有的擊倒與對重甲兵的加成以及王老菊的安利,很多人都紛紛拋棄手中的武器拿起雞腿。但到了魂3,錘類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但依然有很多人熱衷于使用(比如我),由于大錘的霸體與高削韌以及很多特殊大錘的戰技都是PVP殺手锏,目前為止大錘并沒有明顯的弱勢。雖然很多人覺得大錘又慢又蠢,但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就如同一位謙虛的長者……(+1s)。



NO.2刺劍/直劍/闊劍
劍是最平常不過的武器,也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征,一個好的領導者往往都會佩戴一把名留青史的劍,而每一把好劍都有自己的故事,使世人嘖嘖稱奇。比如西方的湖中劍、石中劍;中國的干將莫邪、魚腸等。
作為古時雙方短兵相接的主戰武器,劍法大大不同與蠻橫粗礦的刀法,其比后者更加細膩、委婉,在如同舞步一般的動作與滿天飛舞中取人首級。同時書生與女子舞劍也被人視為有志趣有情調;道士手持桃木劍踏罡步斗,手夾黃表紙布陣做法,辟鬼去煞。時至今日,公園里也會有不少鶴發童顏的老人家舉劍輕舞,不禁讓人感嘆時過境遷卻沒有帶走他們的不老心與過硬的體格。在我國的傳統意義上,寶劍儼然已經成為了鎮宅護院,增福添壽的代表,就連鎮宅真君鐘馗也是腰佩寶劍,踩鬼煞于腳下,可見其被賦予的意義非同一般。
西方的傳說中,劍是如同權力與命運一般的存在,最知名的人物就是亞瑟王,因得到神劍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雖然亞瑟王傳說的真實性十分值得質疑,比如當時的鍛造技術并沒有達到書中水平以及對亞瑟王生卒年的含糊其辭,讓人不禁質疑這段口口相傳的史詩。但木已成舟,這段早已被深深烙印在世人心中的傳說也沒有太多追究的價值了。
游戲中的劍類武器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其中闊劍不論在那一代里都是廣受好評的武器,由于其令人滿意的加成補正與附魔后的高殺傷力為很多人所喜愛;另一方面又因為它無法改變的長度為不少人所嫌棄。其實嚴格來講,古歐洲(薩克遜與諾曼時代)的“劍”都是這個尺寸,對戰場上的士兵而言,實用性大大高于觀賞性,而且由于闊劍本身短小的尺寸使其可以被裝在盾牌里,在短兵相接的一瞬間出手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而其扁平的劍身可以很好的揮砍以及招架,可謂集武器之大成。
長劍是騎士的副武器,會在主武器(一般為長矛或騎槍)失去作用或無法發揮功效時使用,配合騎士靈巧的身段與盾牌的配合,直劍一度成為被供奉在神壇上的傳說。但就戰場而言,用纖細的直劍與鎖子甲或板甲抗衡是愚蠢至極的,所以到后來,直劍逐漸成為裝飾品與某種意義上的象征,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貴族族徽上都會出現劍的圖案。
雖然二代的冰之刺劍是一等一的神器,但此處說的刺劍就是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細長武器,這種武器正式稱呼是細劍(colichemarde),是一種護手大,劍身長且細的快速攻擊武器,幾乎不具備揮砍與格擋的能力,但也因為這點被很多紳士劍客所喜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面游俠佐羅了,作為最早在中國上映的國語配音影片,這部經久不衰的電影深深地感染了那一代人。細劍通常被俠客或盜賊使用,其招式套路十分注重腳步與出招時機,同樣由于劍身的緣故,這種武器的柔韌性與靈活性可以說是武器之最。而在英國皇家海盜盛行至極,這種武器也被擅長游擊作戰的海盜所大量使用,配合窄小的環境將威力發揮至極致。



NO.1雁翅槍/獵龍槍/騎槍
歐洲鐵匠之間流傳著這么一句諺語:如果劍是武器中的王子公主,那么長槍就是武器中的國王。而古往今來不論中外,用槍的好手都數不勝數:西楚霸王槍鼻祖項羽;東漢末年渾身是膽、七進七出的趙云趙子龍;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的西涼鐵騎錦獅子馬超馬孟起;原禁軍教頭卻落得飛雪上梁山的豹子頭林沖;師從王進、赤膽忠肝的義士九紋龍史進;精忠報國、抗擊金寇卻慘死風波亭的岳飛;明朝開國元勛,馬跳圍墻的常遇春;德川十六神將之首本多忠勝;大器早成卻英年早逝的武者真田幸村;屠龍圣騎士圣喬治等等等等可謂各有千秋不勝枚舉。
從古至今,槍矛類武器從未退出過歷史的舞臺,長度奠定了它的王者地位和實戰中絕對的優勢,同時極高的可塑性也使它的通用性極高,不論地上兵馬上將都可以運用自如。光魂系列中槍的種類就不勝枚舉且各具特色:以兇猛靈活為特色,如同雙龍出海的多蘭對槍;重量驚人,以絕對戰斗力與破壞力為傲的古蘭鋼騎槍;以及由雷電與信仰輔佐,技驚四座的獵龍劍槍等等等等。這些形形色色的槍類武器在游戲里百花齊放,不但外觀別具一格,對游戲體驗 也是增色不少。說回來,首先是其貌不揚的“雁翅槍”,這種武器的原型乃是歐洲中世紀風靡一時的野豬長矛,槍頭經過多次淬火鋒利又極富韌性,水滴形構造可以輕易貫穿普通的木盾;而槍頭下方的兩個“防護翼”是為了防止獵物或敵人由于疼痛而發狂,奮力前行接近使用者導致長槍喪失優勢而設計,可以保證使用者與敵人之間的距離。
常言道“一寸長一寸強”,古代的戰爭中的確是這樣,不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長槍弓箭永遠是殺傷與震懾敵人的主力;不論是伴隨殺聲沖入敵陣的輕步兵,還是重盔甲胄的將領,主要是迎敵就會配備長柄武器。對于騎兵來說,他們的優勢就是機動性與對敵人的壓迫感,此時長槍就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而騎槍就發揮了作用。
最早的騎槍可以追溯到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相信很多人對騎槍的了解都是從經典的騎士對決中看到的——當然了,所謂的對決只是為了凸顯騎士精神,所以對決時的武器都是軟木制成而且槍頭刻意做鈍;而戰場上的騎槍絕對是鋼鐵猛獸,雙方的騎兵列陣會以極快的速度與敵方騎兵展開殊死對決。由于速度所帶來的沖擊力,如果騎槍太過堅硬不但不能有效殺傷敵人反而會給騎手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因而騎槍的存在類似于爆破長矛,在第一次沖鋒折斷后立刻舍棄并在第一時間抽出第二武器繼續馳騁于沙場。
接下來咱們來說說翁斯坦的知名武器獵龍槍———這里咱們先為翁哥正名:獵龍槍的槍頭呈四邊形,會造成難以愈合的傷口,不論是對龍或是對人都是致命的,同時屠龍時獵龍槍會配合奇跡使用以增進其殺傷力;而對人,翁哥根本就不用使出全力,獵龍槍上的兩個“把手”不但可以起到和野豬長矛相同的作用,同時可以在近距離戳刺時施展致命的殺傷力。
而且長槍可以和各式武器兵種相配合,達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著名的斯巴達盾牌陣;迦太基的馬車陷阱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