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戰國:秦國是如何笑到最后的?

春秋后期至戰國前期,不少諸侯國內的卿大夫逐漸取代國君掌握了大權。公元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國。后來,齊國大夫田氏廢掉原來的姜氏而為諸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形成了“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7個諸侯國,分別為燕國、齊國、楚國、秦國、趙國、魏國和韓國。在7個諸侯國之中,除了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6國均在其東邊。因此這6國又稱“山東六國”。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諸侯之間的兼并戰爭更為頻繁,政治格局變化無常。因為社會文明程度加深,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這255年中,共有大小230次戰爭。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便稱為戰國時期。

七雄形成

春秋末年,列國兼并,剩下的大國主要有秦國、晉國、齊國、燕國、楚國、吳國、越國。

戰國早期的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當時,秦國和燕國實力較弱,晉國、齊國、楚國、越國比較強。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并,到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局面,號稱“三晉”。

在戰國初期,“三晉”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陳成子陳恒(亦稱田恒)殺齊簡公,專擅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國實力暫時弱于“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國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國后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后因長期內亂,勢衰。公元前333年,越國為楚國所敗。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初期的140多家諸侯,經過360多年兼并,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20余家。其中又以秦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燕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烽火戰國:秦國是如何笑到最后的?

合縱連橫

到戰國中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三晉聯盟中,由于趙國不滿魏國壓制,三晉同盟瓦解,兵戎相見,彼此的勢力因此削弱。后來居上的齊國、秦國夾擊魏國,魏國四面受敵,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韓國也攻滅周邊小國,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王室內亂,把周王室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并逐漸占領周王室的外圍地區。在各國中,只有燕國的實力仍較弱,但因有趙國作為屏障,也得以保全。

由于國內變法成功,齊國、秦國成為東、西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中兩次敗于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后韓國、趙國、燕國、中山和宋國也都先后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新興諸侯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

合縱連橫運動是戰國中期產生的一種外交策略。在戰國中期,諸侯都先后稱了王,但這些稱王的國家,除宋國和中山國外,都是萬乘的大國,其國力與西周時的周王室相當。這些大國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諸侯,有的甚至是諸侯國中的卿大夫(韓、趙、魏)。它們發展成為萬乘的大國,是在不斷吞并周圍小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小國消失,大國間的斗爭,已不是爭奪對小國的領導權,而是關系到大國本身的存亡。較強大的國家力圖削弱并逐步吞并較弱的國家,較弱的國家為自身的生存計,就互相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國家侵略。

抵抗一經失敗,又紛紛轉向強國以圖自保,于是“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策略及“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策略就應時而提出,合縱、連橫政策的實施,取代了大國的爭霸斗爭。

合縱和連橫的名稱出現較晚,但這一政策的實施卻始于魏國馬陵戰敗之后。馬陵之戰,魏軍大敗,魏國實力已不敵齊國。魏惠王為避免遭齊國和秦國夾擊的危險,于是接受相國惠施“以魏合于齊、楚以案兵”的策略,于是有徐州相王之舉。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于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國,又可以對秦國;連橫既可以聯秦國,也可以聯楚國,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后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于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國,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茍安。秦國連橫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公孫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聯合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攻打秦國。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后來蘇秦和李兌也曾于公元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國,使秦國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國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國與齊國、楚國這東西兩大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國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后制服韓國、魏國,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國因未與秦國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國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滅了中山國和攻略了胡地。

烽火戰國:秦國是如何笑到最后的?

激烈對抗期

到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更加激烈。楚國違背縱約,與秦國結盟,但在齊國、韓國、趙國以及背盟的秦國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國滅中山國,國力強盛。齊國雖挾韓國、魏國與秦國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國對韓國、魏國的蠶食進攻。

公元前288年,齊王、秦王并稱東帝、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一起進攻秦國,罷于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國歸還部分趙國、魏國失地求和的領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國。秦國遂主謀合縱攻打齊國。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將,聯合燕國、秦國、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齊國,攻入了齊國首都臨淄,占領齊國長達5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國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國抗衡。這以后,秦國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國在進一步削弱楚國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國形成了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將白起大敗趙軍。長平之戰前后耗時3年(近年來有一說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后期白熱戰六個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秦國和趙國之間,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據載,秦軍前后坑殺趙軍40萬人,被后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此戰后,山東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只剩下時間問題了。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公元前259年,秦國進圍趙國首都邯鄲,達3年。公元前257年,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了邯鄲之圍。趙國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剪滅六國

公元前251年,燕國趁趙國新敗,出兵攻打趙國,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國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國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國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趙國將領龐暖集合趙國、楚國、魏國、燕國、韓國的軍隊攻打秦國,但為秦國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國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滅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統一了天下,七國爭雄局面結束。

烽火戰國相關攻略